我再补充一点:如果你的孩子搭好积木什么的,他正高兴时你也把他的劳动成果给破坏了,如果他哭或问你为什么这么做,你就告诉他:你希望我尊重你的劳动成果,那你也要尊重我的劳动。

hxysbaby的回复:(写于12/3/20012:19:34PM)

这确实是小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手段,每个孩子都有这个阶段,但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

孩子扔东西时,说服家里人尽量少理他,你越理他,他越扔。如果你实在看不下去,换一种可以扔的给他。

你的孩子是否喜欢玩球,平时多和他玩一些仍球、投球的游戏,满足他扔的愿望。

另外,孩子扔东西,是否还有其它原因,是否是想引起大人注意,如果这样,妈妈应该抽时间多和孩子在一起,满足孩子的感情需要。

cristinp的回复:(写于12/5/20011:41:58PM)

小孩子都有这个阶段,不用太着急的。我家蒙蒙开始扔东西时,每次我都拉她跟我一块收拾,现在也上蒙氏班,学会了收拾东西。她现在很好,自己的玩具用完了,自己就收拾起来了,不用大人过问的。所以关键是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相关推荐

学习习惯:养成还是维护(下)


孩子在认知环境与社会的同时,还逐步学习很多知识。在我们传统的概念里,学习知识是真正的学习。知识学的越多,懂的越多,就是学习好的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知识是学不完的,知识自身也在不断地高速发展着,更新着,与其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不如让孩子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对于孩子来讲,早一天会从1数到100不如早一天建立一一对应的数量概念更重要。而让孩子自觉地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孩子喜欢的活动――游戏来完成,也就是常常提到的寓教于乐,从游戏中学习。在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游戏是孩子认知世界的主要的方式,也是最自然、最快乐的方式。游戏就是孩子的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就是在生活中学习,使得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学习也就成为了生活的习惯,生活的组成部分。

如果静下心来思考孩子们游戏的内容,其实很容易发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很容易地学习到深奥的知识,也锻炼了各种能力。例如通过一些配对游戏、分类游戏,孩子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起基本的数学概念,积木的搭建拓展了孩子的空间感,排序游戏锻炼了孩子的秩序感,拼图游戏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专注力等等。人的逻辑分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语言技巧能力、音乐能力、空间位置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甚至认识自己的能力等被现代教育界公认的这些多元能力,都显而易见地能够在孩子们的各种游戏过程中得到提高。而我们所熟悉并重视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注意力等跟学习有关的基本素质,也无一不是通过游戏这一形式体现在孩子身上,同时也不断地被锻炼、被强化着。

在游戏中的孩子是快乐的,自足的,也是无时无刻不经历着挑战,不断战胜着自己,并体验着困难和克服,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在这样一个富有挑战也拥有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正面的、肯定的刺激,这种肯定的、积极的刺激与学习的成就感结合在一起,与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获得结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对学习的过程产生快感,对学习的成绩产生追求。这样的学习兴趣才是真正的发在内心的,自觉的,不会因为家长是否督促,是否存在其他压力而随意改变的。当孩子通过一次次生活――游戏――学习的过程,把学习与快乐愉悦的心理体验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对学习的情感认知的时候,这个孩子就成为了学习的自觉者,就会终身以不断地求知,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自我完善为目的,学习也就真正地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这也许正是我们做父母最盼望达到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我们自己首先正确认识学习的本质:学习是每个人,无论是婴儿还是老人的内心需要,学习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学习的人,是快乐的。

我们应该给予宝贝什么(下)


每个人的快乐标准是大不相同的,每人享受快乐的方式也是各异的。也许我们认为的快乐,正是孩子的“痛苦”。我们可以有千万种设想,千万种盼望,但快乐与否,还是孩子自己的感受。

个人认为,能有一个良好的性格,可以算是人的一种快乐。试想,遇到挫折时,能够自己想方设法排除;拥有成功时,不会得意忘形而失去更多的机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人生,以优雅资态面对朋友,……如果能做到这些,他一定会是个心灵快乐的人。

所以,现在,不去想给她太多的什么,而只想为她提供一个美妙的环境,我坚信,身心的快乐定会造就出美好的人格,而美好的人格魅力会令她终生快乐!

tt801的回复:(写于2/22/20018:51:12AM)

我非常同意宝妈的看法,让孩子拥有一个豁达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为此,我们需要先培养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所以说,跟孩子一起成长,一点不错。

guanhongxia的回复:(写于2/21/20013:44:47PM)

我想这就是快乐的标准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快乐标准,甚至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标准都是不同的。我觉得不一定非要让孩子成什么什么家之类,但一定要培养她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如果她确实在某一方面有天赋,那就要着力培养。尽量以引导为主,必要时也需采取强制措施,即使孩子当时觉得痛苦,也许以后她回忆起来还会觉得那种痛苦也是一种快乐呢。

洋洋妈的回复:(写于2/21/200111:55:26AM)

还记得2000年春节晚会上有个可爱的玩打击乐的小女孩子吗?前两天中视有一个节目采访她。小丫头神气极了,可是看着她在爸爸妈妈虎视耽耽的目光下练习,练得眼泪直掉的样子真是让人心疼极了。也许这就是个矛盾体。洋洋渐渐长大了,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zezema的回复:(写于2/25/20016:09:27PM)

我儿子还小,七个多月,不用说我非常爱他。然而在我对他的教育方向还不明确的时候,我是非常焦虑的,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索,我的想法也基本成熟:

第一是我的无条件的爱那是他成长的基础。

第二是教会他思考。

第三是给他一个优秀的品质和修养

其实我现在的想法不在于我能给他什么,而是我所不能给予的更多的知识、更多的阅历、更多的理性的指导。这才是我的方向。

千万不可忽视孩子的情商教育


千万不可忽视孩子的情商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健康快乐的人生,将来在社会上能够独挡一面,可是很多家长在注重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情商的教育,情商是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和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情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孩子未来成功与否。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情绪是什么呢?情绪就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认识自身的情绪就要引导孩子准确地感知、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

一些家长不理解孩子情绪发展的复杂性,他们希望孩子总是开心地微笑。孩子一哭闹,他们就会近乎神经质地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其实,这样孩子就失去了体验更丰富的情绪的机会。研究者通常认为痛苦、快乐、兴趣、惊奇、厌恶、愤怒、惧怕、悲伤等8种基本情绪是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也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孩子尽早体验并丰富这些情绪。有时候需要让孩子体验一下买不到心爱的玩具的失落,体验一下被小朋友拒绝的沮丧,体验一下被大孩子欺负的痛苦,体验一下等待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开始的焦虑,体验一下被成年人认可的喜悦,体验一下行走在黑夜的紧张,体验一下被人嘲弄的郁闷

这一切体验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熟悉和体验各种情绪,特别是那些负面情绪。

清明祭扫,带上孩子,就是要让孩子在亲人的引导下去体验悲伤。参加悼念活动的孩子,会被现场的气氛深深震撼,他们能够看到亲人的悲伤、同时又能看到亲人之间怎样相互安慰着从悲伤中走出来。经过这样的体验,孩子就会逐渐明白风风雨雨、悲欢离合是人生的一部分。这样孩子长大以后不仅仅会情感丰富,而且也知道如何珍惜生命、如何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幼儿教育打碎东西是孩子经常出的差错,小孩子不小心把自己最喜欢用的小花碗打碎了,他会哭的。溺爱孩子的家长会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然后使劲跺脚,并说是这个可恶的地面把孩子给绊倒了,孩子也会伸出小手去拍打地面,在拍打地面的游戏中孩子笑了,也就把打碎小花碗的事情忘了。打碎小花碗后,孩子哭一方面是因为打碎碗会给他一点儿惊吓,一方面是里面的肉掉到了地上他会遗憾,再者是他喜欢的小花碗不能用了,他会有些伤心。在一个小小的失误中孩子能体验到三种负面情绪,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机会。如果我们用拍打地面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虽然可以让孩子止住哭声,但这样一次体验负面情绪的机会就失去了,而且更加可怕的是,以后当这样的事再发生的时候,他会很自然地去抱怨这个可恶的地面,成为一个爱为自己的过错找借口的孩子。

孩子摔倒了,理智的家长没有必要马上做出反应,让孩子在地上趴一会儿、哭一会儿不会伤害到他的,家长反应越快孩子的惊吓感就越强,如果家长只是笑一笑喊他一声宝宝没事,自己站起来,孩子的惊吓就会很快消失,他会从母亲平静的声音里听出来,这件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打碎的小花碗,你也不要直接就当着孩子的面把它扫进垃圾桶,你要慢慢把碎片捡起来,告诉他你喜欢这个小花碗,妈妈知道。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新的好不好?在对新的小花碗的期待中,孩子失去心爱的东西的伤心会逐渐淡化。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情绪认知教育的过程,这样也是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的很好的循序渐进的办法。

2、管理情绪的能力

入园指导管理情绪的能力也就是通常说的要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管理情绪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压制情绪。第二方面是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善于把握表达情绪的分寸。

这里以孩子对于愤怒情绪的表达为例来说明。一些家长在批评、惩罚孩子的时候,不允许孩子辩解,不允许孩子哭泣,甚至连孩子表达出一些不满情绪都不允许。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会变得或者是逆来顺受,或者是压抑郁闷,或者是当面唯唯诺诺,背后却以破坏纪律、破坏东西的极端方式发泄愤怒情绪,这都不利于孩子情商的培养。

恰当的做法是,当批评孩子的时候,允许孩子辩解,让他讲出自己的道理,当孩子受到惩罚的时候,也应该允许他哭泣,也应该允许他不满、允许他愤怒。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收起那套师道尊严,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压制他。我们不是希望孩子没有愤怒,而只是希望教给他如何恰当地表达愤怒。只有在不断的表达中,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表达情绪的合理的方式。

没有经过训练的动物看到食物就会扑上去,而人却不一样。人们的行动是在理智的指挥下进行的,人的理智就是把握和控制情绪的最好的开关。只要我们能够以极大的包容来教育引导孩子,他们就能够逐渐学会控制情绪。遇到高兴的事不会乐极生悲,遇到悲伤的事不会绝望无助,遇到愤怒的事不会冲动,能够通过等待、转移、调节的方式来化解负面情绪。

3、承受挫折的能力

这一能力是情绪管理的延伸。经常听到有孩子因成绩不理想而自杀,因老师的几句批评而自我伤害,因家长的误解而寻短见。更有一些优秀的孩子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精神抑郁这些惨痛的教训都表明,孩子们由于受到过多的呵护,抗挫折能力太差,情商太低,最终害了自己,也断送了一家人的幸福快乐。

呵护成了害人,事与愿违。家长要敢于让孩子们去磨炼,敢于让他们去面对失败,要让他们在不断的小失败中成长起来,培养起足够承受大失败的力量。就像一只在和风细雨中练习飞翔的鸟儿一样,要鼓励它迎着风雨前进。被风吹落后,它们应该马上再去振动翅膀,就这样在风雨中磨炼,最终去领受暴风雨的洗礼。

4、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入园知识人生活在世界上,就一定要和人联系,只有理解他人的情绪,才能真正实现知己知彼。一个孩子首先要学会的是观察父母情绪的变化。所以妈妈一定要经常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当你很烦躁时,你可以告诉他妈妈很烦,我要安静一会儿,你先自己玩儿。当你悲伤的时候,别看到孩子就马上擦干眼泪,你应该把伤心的事告诉孩子妈妈最好的同学去世了,我很伤心。当孩子递上一块纸巾的时候,你要欣然接受,并且认真地感谢他。经过这样的培养,慢慢地他就能成为一个为父母着想的孩子。

孩子必须知道父母有高兴,有悲伤,有失望,有愤怒,孩子应该看到一个情绪表达正常的家长,而不是一个只有快乐的单纯的家长。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美化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不流露任何负面情绪,有时甚至强颜欢笑。这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情绪作假,会让孩子错误地理解情绪,也使得孩子不会观察到你的情绪变化,最后变得冒失而无礼,不利于孩子对于他人情绪的理解,自然也就无法成长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5、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

在生活中,一个人需要有朋友,因为有朋友才有快乐,才不会孤独。在工作中,一个人需要和其他人协作,因为任何工作都不是独角戏,善于协作和分享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为了孩子更加快乐,我们就要去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友爱、协作、大方、开朗、公道、礼貌、自尊、责任心、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卡尔维特的教育》一书的作者老卡尔维特给我们讲了一种倾听的艺术。他和妻子每天在儿子入睡以前,都要留一段时间听他讲白天发生了哪些事情,听儿子讲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在叙述的过程中他逐渐习惯了反省自身,家长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适时地对孩子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这种倾听教育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这样可以促使他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在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社会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各种事情。

卡尔维特经常通过对孩子拥抱、抚摸传达爱的信号。对于某些不便用口头表露的情感,他还会把要表达的意思写在纸条上,送给儿子。他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家人和儿子有良好的沟通,这不仅更加加深了对儿子的了解和感情,也教会儿子怎样去与他人沟通交流,以培养儿子能够善于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通过老卡尔维特的论述我们能够体会到,人际交往的训练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内部的良好的沟通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基础,在家庭中体会到爱、尊重、分享等等,就可以促使孩子加深对社会的理解,使他成长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快乐的人。

美国一些小学已试验将情绪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并创造性地开始实施情商扫盲,开设的课程有实用心理学、交际技巧、情绪控制技巧等等,其中教孩子如何控制或平息愤怒、焦躁、忧郁等不良或消极情绪特受欢迎。统计表明,在实施情商扫盲的学校里,孩子们打架明显减少,课堂纪律更好,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自称生活在温暖集体中,或拥有了更多朋友。

这让我们看到,情商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我们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只要我们的家长都重视起来,我们就能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使他的人生更加和谐、幸福。

话说双语教育(下)


aiwujean的原帖:

另外我还发现宝宝有区分语言环境的能力。他总是一开始问和他说话的人:“这是什么?“如果回答的是英文,他就和他说他会的英文,如果回答的是中文他就只说中文。宝宝有他自己的选择方式。随着他与外界接触的时间增多,汉语也将说得越来越多,尽管你不断的创造英文环境,99%的语言环境还是汉语。因此我认为在国内的宝宝缺少的是英文环境,而不是中文环境。所以我也就随着宝宝的兴趣让他接触的尽可能的多,我毫不担心他的汉语能力。

以上仅为我个人在实践中积累的一点经验和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而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妈妈们一定会结合宝宝自身的情况去为他创造最好的双语条件。

zhangshen的回复:

我家小虎子两岁多了,我一直在想,要不要给他双语教育,我自己是学英文的,每天上班也要和外国同事讲很多英语,可是一到家就犯懒了,中文便脱口而出了。可是我发现小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只要有环境,他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英语。

所以我决定,不强迫他学习,而是要让他有兴趣学习。你的这篇文章对我很有帮助,谢谢。

Jessie7229的回复:

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双语教育?

如果家庭不处在国外,不即刻移民等等,让宝宝从小能说一口尽量纯正的美语或英语是为了什么呢?能和老外交流?能马上去国外留学,上美国幼儿园英国幼儿园?让周围同样说着中国话的家长们大大羡慕一番?从小做外交官?如果是自己家庭原因,就罢了,为什么整个社会都有这种倾向呢?加强国际交流是如今社会的需求,不错。那真的除了让中国宝宝从小说一口纯正外语就别无办法了?而且比着谁越纯正越好,越能说成母语般脱口而出越好,最好用外语思考?思维行事都象老外,只是仍是黑发黄皮,改不了的一副中国人的种?不开口,混入金发碧眼中,仍是个老外?

我不反对双语教育,真的,如果可以,我也想,毕竟到时候是宝宝语言大发展的时期,我只是不明白,问题在于若真错过了(比如就让他自然地成长,不刻意,就让他玩,和同伴打闹,从中学会如何和人打交道相处等等),那就真的无法再学好一门外语了吗?学好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同样的疑问也有,即全托问题,我也觉得各有各的利弊,宝宝也各异,只是让宝宝晚上不回家,睡在陌生地方(全托舍得舍不得也最集中在晚上睡觉问题上)的目的是什么?真的晚上回家,呆在身边就无法学东西,无法独立了吗?也许我想得不对,可我真的有些不明白。

nightingale的回复:

你问得很对,很多时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我反对全托,孩子太小离开妈妈肯定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影响。

但说到双语,我想主要并不是想让他学成什么样,而是给他一种多语言的环境,各式各样的语言刺激,这样长大了也许会对他学习别的语言(肯定会有这种必要)打下一个天然的基础,——当然这也只是我希望的,做父母的,现在只能尽自己能力而为了。

谢谢田田妈的文章。我家轩儿也在听英文,用的是GOGO,(小家伙怕白雪公主,迪斯尼那套就送了人。)由于轩儿语普通话都不十分清晰,所以我并没有让他讲,但听还很有长进,有时他会自己讲出英文来,我也随他去了。

因为平时搞翻译,所以英文材料有一些,有时自己出会去寻一些美国幼儿园的儿歌、小故事讲给他听,先是一遍中英夹杂,然后就用英文了,他挺有兴趣的。

我一般不太用中英夹杂的语言给轩儿讲话,要么中文,要么全英文,总觉得记单词不是目的,主要是句子、说法。听懂会说是目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知道我会收获什么呢。

话说双语教育(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