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版隔代教养话题抛出后,得到了很多榕城妈妈的”响应”。在很多福州家庭里,隔代教养产生的主要问题不是大人与孩子的冲突,而是婆媳的”战争”。妈妈认为孩子应该这样养,而奶奶或外婆却认为应该那样养,大家都为孩子操心,而意见却很难一致。

专家指出,由于社会的转型,祖辈们过早地赋闲在家,而父母们则忙于生计,隔代教养不仅已成为如今普遍的城市现象,而且将是中国整整一代人的育儿方式!本期,记者就此话题特别采访了早教版育儿专栏专家——新爱婴早教中心创始人王惠文老师,希望她独到的三步分析,会对遭遇隔代教养困惑的爸爸妈妈们有所启迪。

第一步冲突:究竟谁更有话语权?

年轻父母总爱这样说: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您那些老观念得改改了,老这样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不好……电视上就这么讲的……PK老人们总爱这样说:我儿子以前都这么带大的,还不是一样出息了?搞不懂你们现在年轻人带个孩子咋这么麻烦?……

且看读者故事——

网友“年华似流水”讲述:宝宝会爬的时候,喜欢在地上爬来爬去,不一会小手就弄得脏脏的,我时不时给她擦下手,婆婆却觉得无所谓。

我告诉她病从口入,而且婴儿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差,但婆婆的意识很难扭转。记得当时宝宝有个6个月大的表弟,奶奶经常把弟弟喝过的奶瓶递给宝宝喝,我看了心里很不舒服,两个孩子在一起更要注意交叉感染,否则一个生病了另一个很容易也被传染了。

网友“月琦”讲述:孩子主要是我妈带,有好也有坏吧。坏的地方,主要是老人家很固执,就要按她的理解跟经验来带孩子。比如,医生一直说我宝贝缺钙,要晒太阳,老娘觉得没必要,甚至威胁我,“老晒太阳我就回家,不带了!”

唉,还有呢,老人家多少粗心点,因为她觉得以前那么带过来我们也长得挺好,觉得按时喂米糊、喂蛋黄、喂水很没必要,偶尔出去玩,她就一直让宝贝那么饿着。还有呢,就是宝贝哭得再厉害,她也打死不打电话,她还是心痛那两毛钱的电话费,我汗哪!

如何看待两代人在带孩子问题上的冲突?新爱婴早教中心创始人王惠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与其说是观念的冲突,不如说是话语权的冲突。”

王惠文分析说,孩子出生后,对孩子拥有看护权的妈妈受到更多关注,育儿期的她们也往往拥有更多的自信与威严,这意味着她们更容易产生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当别人的想法与自己有所差异时,容易固执己见。

然而,奶奶与外婆却是“过来人”,带过一个或者多个孩子,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而妈妈都是新手,面对教养问题,老人自然认为自己更有话语权。当老人们挑起了教养孩子的重担,她们自然就会用自己的经验来教养孩子。

因此,许多家庭出现这种现象:妈妈喜欢“纸上谈兵”,从书上或网络上搜知识,照本宣科地教养;而奶奶与外婆喜欢“经验之谈”,认为都拉扯大一代人了,再带一个还怕带不好?两个在不同层面拥有话语权的人,当她们都想以自己的观念与方法去育儿时,“战争”由此爆发了。

第二步分析:难以说清的对与错

社会生产的精细化,使原本简单的生活方式,被细分到目不暇接的窘境:奶粉有初乳与不同添加成分的奶粉,奶瓶也有不同功能与型号,进入婴儿用品与食品商店,不用说看说明书,光看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令人无所适从。孩子饿了吃什么食品?病了吃什么药?玩什么玩具?摆在奶奶与外婆面前的,往往都是新东西。

“对于老人而言,时代的变迁,让生活方式随之改变,知识又迅速更新,许多老的粗放式的育儿经验确实受到颠覆。”王惠文说。

而对妈妈而言,喜欢看书与上网,为了孩子练就超强的学习能力,稍有不明就会搜索知识,或打听请教,任何新商品与新知识,都能够驾轻就熟地了解与掌握。超强的“临时抱佛脚”能力使妈妈扬长避短,即使缺乏育儿经验,却拥有丰富的育儿知识。然而,这些知识是否可靠与实用?却是一个大问题。

王惠文认为,多数商家在宣传产品时,免不了片面与夸大,而多数所谓专家在传授知识时,也是各抒己见,众说不一。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广告宣传多的商品,就容易被消费;观念传播多的,就容易被吸引。这个社会以“钱”为本,还是以“人”为本呢?在社会道德与规范还不健全的时代,孩子的利益会受多大保护呢?

奶粉在2004年有“大头婴事件”,2008年有“三鹿事件”,还有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所以多数时候,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都需要有所鉴别。

王惠文认为,如果明白这一点,那么,妈妈与奶奶外婆的默契配合就显示威力了,多一份商量,多一个角度,多一份知识与经验,“珠联璧合”,才能买到更多的好东西、用到更多的真知识。如果注意力在于共同“攘外”,那么妈妈与奶奶外婆的关系自然就能“安内”了。

第三步化解:不教的教育

“教养”包括教与养,教育问题是中国家庭的重大问题,如何给孩子提供早教,往往是妈妈与奶奶外婆分歧较大的问题。

妈妈学了许多早教的方法,而平时没有时间施教;平时奶奶外婆与孩子在一起,可缺少早教的方法,而且许多妈妈会担心,孩子的吸收能力很强,还把老人的旧观念与习惯全都学了。

王惠文认为,对于隔代教养的孩子,“不教的教育”是更好的早教方法,即利用环境去教孩子,而不是靠人的传授。

具体该怎么做?例如,孩子语言的学习,不一定让奶奶外婆一字一句去教,如果利用好电视或播放机,提供一个语言的环境,电视里的人物对话、播放机里的故事讲述,都是很好的语言教学,如果想学英语,让奶奶外婆播放英语光碟就可以了,宝宝会从这个语言环境中自然地学习。

培养孩子手眼协调能力、探索与认知能力,妈妈们会买许多玩具,那么,奶奶外婆只要把玩具提供给孩子,让他自己玩,而不一定需要告诉他怎么玩,孩子通常更喜欢自己探索,用自己的双手去解决问题,而不喜欢大人的指指点点。此时,奶奶外婆只需看护好他的安全就可以了。

平时让奶奶外婆经常带孩子出去,外面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都是孩子们探索与学习的地方,奶奶外婆要放手让孩子去玩,去交往更多的人,去认识更多的事物,孩子的见识会突飞猛进。

如果认为早教,就是填鸭式口口传授、手把手示范,那么教育就变得非常狭隘,这也是最不受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如果把早教设置成一个环境,在环境中让孩子自由探索与吸收,那么孩子会迸发出无限的学习热情。

如果从这方面去理解,那么,在妈妈上班的时间里,奶奶外婆也能把孩子的教育做好。当然,这个教育环境是需要预设和精心安排的,妈妈要事先做好规划。

因此,王惠文认为,隔代教养问题的解决之道,不是辨清“谁服从谁”,不是相互之间的妥协,而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再寻找解决的方法,有了方法,矛盾即随之化解。

精选阅读

美国专家谈孩子学做家务


你的孩子是否已经到了可以帮你干一些简单的家务事的年龄,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帮助做家务的良好习惯,来自美国的早期教育专家为您提供以下建议。

如果你曾经有过要求你的孩子收拾桌子或是他的玩具的经历,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一场艰难的战争,一个处于学龄前阶段(3-6岁)儿童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够对大人的要求表现出不耐烦和抵制的情绪。这可能会使你感到与其要求他去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容易。

对父母来说,刚开始时与其说是让孩子帮忙,还不如说是给父母增加负担。但这却是培养孩子养成帮助人的良好习惯的大好时机。4,5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用以完成简单的家务劳动所要求的良好的协调能力,灵敏度,和集中力。,即使他们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意图,对孩子来说也家务劳动是益处多多。父母要充分信任孩子,让他们发挥自信去独立完成某件工作。同时也要帮助孩子理解帮助他人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尽管孩子们会觉得做一些家务劳动是件有趣的事情,但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却非易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被人依赖。所以要求孩子形成作家务的好习惯却非不可能。如何让孩子轻松的,持久地养成这个好习惯,有几个件事家长必须注意。

1.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迎合这阶段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告诉他,他的工作对家庭带来很大的帮助,会因此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全家人一起娱乐。

2.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权利。

给你的孩子提供一份所有他能够做的家务的清单,让他/她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两项工作,这会让他/她感到,自己拥有选择和控制的权力。从而心甘情愿去做自己选择的工作。

3.把任务细致化,并给孩子做示范。

一个整体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间收拾好”)可能会让孩子困惑并挫败孩子的积极性。把一个任务分拆成数个步骤(把玩具装进玩具箱里,把书放到书架上摆整齐等等),这样他才会确切的理解你的要求。另外,父母应该亲自给孩子做示范,回答他所有的疑问直到他能够独立完成。父母的耐心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即使他忘记了某个步骤,不要批评他,高高兴兴地提醒他知道他记住为止。

4.忘记“完美主义”

对这个年龄孩子来说,积极地参与比起结果来说更为重要。如果你的孩子洗的袜子不够干净,擦的桌子不够亮,不要去批评他的工作,批评会挫败孩子的自尊,更会降低他与人合作的意愿。如果某项工作要求每次都必须完成得尽善尽美,那这绝对不是一项适合孩子去做的工作。

5.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工具

不要给孩子一把比他还高的扫帚,给他一个小小的扫帚用来把案板上的面包屑清扫干净。如果你想让她帮你收拾饭桌,那末,就只让她把吃剩的饭菜帮你拿进厨房就行了。

6.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父母千万不要当着孩子抱怨做家务的繁琐和无聊,这会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作家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父母应尽量让孩子认识到,帮助大人尽快做完这些事就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陪他/她一起玩。

7.不要强迫孩子

不要采用强迫的方式,给孩子留一个缓和的过程或一点余地。比如“我可以让你玩十分钟,十分钟一到,你必须立刻去收拾你的书桌。”这样的方式。

8.提供奖励。

表扬和奖励会对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带来极大的帮助,而另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给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把他/她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每一步骤绘制一张图表,每当她顺利完成其中的一个步骤,就奖励她一颗小红星。当他顺利地完成整件任务,奖励他一件他所希望得到的合理的奖品。

9.合理安排所有任务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重复做某件事就会让孩子感到乏味。所以应该不断地变换任务内容,但绝不要打破传统的习惯分工,例如让男孩子拖厨房的地,女孩子就让她去做一些需要细心的工作。

10.给孩子发展的空间

一旦孩子掌握了之前交给他/她的工作,就应该给他/她提出更高的要求,扩大他/她的工作范围。比如,他应经可以熟练的完成洗衣前的衣服分类工作,那在你的指导下,就应该让他学习如何使用洗衣机了。

专家帮家长分析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隔代教育是目前社会上使用较多的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由于这种方式存在的一定的弊端使得家长不明确应该怎样去使用这种教育方式,家长可以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其中的利弊。

隔代育儿的有利因素:

1、对孩子更单纯无私的爱。

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祖辈们的加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宝宝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为宝宝提供了性别模仿的对象,也为宝宝学习与异性相处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无形中给予了宝宝正确完整的性别意识教育,对宝宝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幼儿教育网

2、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宝宝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并且不会像没有经验的父母那样,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慌了手脚,相反,他们显得更为淡定。祖辈们这种处事的方式会带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同时也能给父母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对解决这些问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一般说,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幼儿教育

4、老人的心态更平和

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造成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带给宝宝过多的心理压力,妨碍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宝宝,跟宝宝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此外,祖辈们一般更有耐心,他们也更能静下心来倾听宝宝的心声,与宝宝有更多的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宝宝的需求。加上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为宝宝奉献,这使宝宝在生活照料和人身安全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保障。

隔代育儿的不利因素:

1、容易过分溺爱。

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由于祖父母比较疼爱孙子孙女,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过于保护的现象,过分溺爱会造成孩子一遇上挫折,就会不加思考地把原因和责任推卸到客观问题上,这实在不利于孩子建立责任感。

2、思想观念陈旧。

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宝宝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一些捆绑,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当然,也有不少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他们还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宝宝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宝宝的思维,妨碍宝宝个性发展。幼儿早教

3、造成孩子与父母的感情隔阂。

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另外,宝宝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宝宝,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宝宝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宝宝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宝宝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宝宝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再者,由于孩子和祖父母一起的时间偏多,依恋对象有可能由父母变成了祖父母。有的孩子甚至睡觉的时候都闹着要祖父母,而不是要爸爸妈妈,这不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幼儿早教

4、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交发展。

但是,较多的祖父母因为自身精力有限,减少带孩子外出的机会,孩子没有客观的环境条件与人互动,缺少社交的体验探索,他们在接触别人的时候,容易出现怕生、害羞的现象。此外,祖父母一般都能满足孩子的需要,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也给孩子和同伴交往的时候造成一定的障碍,不利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社交发展。

本网站小编总结 : 上面介绍了有关于隔代教育带孩子孩子的利与弊,让家长可以跟详细的了解这方法带给孩子的影响。同样也是为了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来面对孩子这些要求,让孩子可以享受这样的教育方式。

教育专家陈鹤琴谈怎样教小孩


第一,要从小教起。小孩子在小时候,顶容易感受外界的刺激,几天大的小孩子,倘使他哭了,你去抱抱他、摇摇他,不上一星期,他就非你抱他、摇他不可了,到了五六岁,什么言语的基础,差不多已经打好了。什么做人的习惯,差不多已经养成了。从前有一个人,带了他的三岁的孩子,去见一位哲学家,说:“这是我的孩子,今天带来请你教导他,想你定能教得很好?”哲学家问他说:“你的孩子今年多大了?”他回答说:“今年只有三岁。”哲学家叹口气说:“你送来太迟了。”这位哲学家很有点道理,他很知道儿童的心理,知道小孩子是要从小教的。

第二,开始要教得好。开始教小孩,就要教得好。倘若开始教不好,后来很不容易好的。从前有一位琴师,出了一张招生广告,说:“未学过琴的,学费一元;已经学过的二元。”这张广告使得许多人怀疑,以为学过琴的已经懂得一点,教起来比较未曾学过的来得容易,学费也应当便宜些,现在不但不便宜,而且要贵一元,究竟是什么缘故呢?这许多话被琴师听见了,他就对人说:“未曾学过琴的不会弹琴罢了,没有什么病根的。至于已经学过琴的,不但不会弹琴,而且学许多弊病,我现在要教好他,非先去改掉他的病根不可。比较未学过的又多一层困难,所以学费也应当贵一倍。”所以小孩子开始受教育的时候,就要教得好,如果教得不好,就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了。

第三,注重游戏。小孩子是喜欢游戏的,用游戏的方法教小孩子,最容易收效。并且可以减少许多痛苦和麻烦。有一回,我家的孩子,把书摊在地板上,做买卖游戏;不久,快要吃饭了,我一再叫他把书收起来,他总是不肯。我就把书一本本的堆起来,堆的时候,我就“嗨嗬”、“嗨嗬”的喊着。他听了这种“嗨嗬”的声音,触动他以前搬东西的经验,他就高兴地帮着收拾了。我一本本的把书堆起来,他一堆堆的把书搬到书架上去。一会儿,把地上的书,都收拾起来了。如不用这种游戏式的方法,那恐怕是不会有效的。所以做父母的教育自己的儿女,一定要多用游戏的方法。

第四,代替法。小孩子如有不好的行为,做父母的可以用好的行为去代替他。有一回,我看见一个一岁大的小孩子,他要去拿扇子玩。他的母亲恐怕他把扇子扯破,立刻拿一个彩色的摇铃给他,他就来拿摇铃,不顾那把扇子了。倘使他的母亲,不用摇铃来代替,只是禁止他拿扇子,那他恐怕要吵要哭了。这样看来,代替法可以免除许多的麻烦,也可以使得小孩子乐于听从你的命令。我常常看见有些小孩子很顽皮,东吵西闹,弄得全家不安,其实并不是小孩子生性好顽皮,实在因为他没有东西玩。有一天早晨,我的小孩子在床上乱跳,和他的小妹妹瞎吵瞎闹,我看见他们快要闯祸了,就对他们说:“你要听《西游记》吗?”他们一听见我讲《西游记》,立刻就不吵了,原来《西游记》是他们喜欢听的。他们所以要吵闹的,因为没有好玩的事情做,假如我只要他们不要吵、不要闹,恐怕是不可能的,如硬要勉强他们不吵、不闹,小孩子一定感觉痛苦,不如用代替的方法,使他们乐于服从。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的,有时候我们没有好的东西去代替小孩子所要的东西,只好去禁止他,即使他要哭,要吵,也不应改变我们的态度去依从小孩子。

第五,鼓励法。小孩子喜欢听好话的,穿了一件新衣裳,就要给别人看,要别人夸赞他几句,做父母的,可以利用小孩这种心理,指导他的品性和行为,父母看见小孩做一件好的事情,就应该鼓励他几句,使他再努力学好。看见小孩做一件坏的事情,也要用积极的方法,鼓励他努力改正。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小孩讲得响一点,关门关得重一点,他母亲就骂他说:“你不要瞎喊!门不要瞎关!唉!你这个小孩子本来很好的,为什么现在这样子坏?你不要学某某人的样!”这孩子本来很好的,听了他母亲的话,反而顽皮起来,真个有点学他母亲所说的那个坏小孩的样子了。当时这个小孩的母亲,应当好好地对他说:“好孩子,你来!你晓得某某人讲话讲得低低的,关门关得轻轻的。我知道你讲话也能讲得和他一样低,关门也能关得和他一样轻。”这样的话,那个小孩子必定喜欢听。所以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要好得多。

第六,注重自动。小孩子生性是好动的,几天大的小孩子,睡在床上,就能稍稍运动手足。这样好动的天性,与他的能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倘若做父母的事事代替他做,使他没有自动的机会,那他就不能得着经验,而能力也无从发展。我常常看见许多做母亲的,溺爱他们的子女,小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抱在手里,使他不得自由爬行;小孩子行

走的时候,偶然跌了一交,母亲就赶快跑过去把他扶起来;小孩子的起居饮食,完全由父母代理,以致到了十来岁的小孩子,往往还有事事要依赖父母的。我们知道学由于做,不做是学不会的。比如教人游水,你在陆地上讲了许多方法给他听,或者你在水中做了许多动作给他看,而不叫他自己的去做游泳,这个人一旦到了水里,还是要沉下去的。游水非要他自己游不可,你替他代游,不过枉费心力,或者使你自己更练习得好一些,对于学的人是毫无益处的。代小孩子做事,也是这样的。有时候不但没有益处,并且还有害处,小孩子不去做,就不能得着经验,能力也不能充分发展,到大了变成一个很无用的人,这种损失实在是很大的。

上面几条教小孩的方法,非常重要,要小孩子做人做得好,我们一定要用这几条方法去教育他。

专家:胡萍谈女宝防性骚扰


关于儿童性教育的话题,很多家长都十分的关心。同时,家长也都在寻求正确的儿童性教育的方法。对此

与儿童性教育方面的资深专家胡萍老师就女宝如何防止性骚扰进行了深度访谈,胡萍老师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剖析。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女宝防性骚扰,胡老师来到我们这后跟我说,其实男宝宝也一样需要被关注。那么首先请胡老师给大家讲一下避免宝宝性骚扰,家长要注意什么?

胡萍:首先家长要知道性伤害包括哪些内容,第一家外的性伤害,来自于家庭以外的人给孩子的性伤害;一个是家内的性伤害。

家外的性伤害有两种有身体接触的和非身体接触的,身体接触的性伤害有强奸、强迫孩子摸弄罪犯的生殖器等等;非身体接触的,比如强迫孩子看罪犯自己手淫、强迫孩子自己手淫、强迫或诱导孩子拍摄裸体照片、讲非常下流的话给孩子听等等。

家内的性伤害也包括上面我们所说的性伤害方面的内容,除此以外还有隐性的性伤害,比如家人帮助6、7岁的孩子洗生殖器、父母在6、7岁以上的孩子面前随意暴露自己的身体、父母做爱时不关好房门让孩子看到、家人随意的看或者摸弄孩子的生殖器、用孩子的生殖器作为谈知笑话、随意的议论生殖器的问题、给2、3岁以上的孩子穿开裆裤在公共场合随地大小便,暴露自己的生殖器,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经常做出的事情,但是父母并不认为这是有问题的行为,当父母做这些行为的时候给孩子的性心理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了对孩子的伤害。

主持人:胡老师刚刚给大家详细讲了一下关于性伤害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性伤害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心理上的影响。

胡萍:当孩子受到性伤害以后性心理的正常发展轨迹会发生改变,孩子会表现出情绪和生理的问题,情绪的问题表现为失眠、恶梦、恐惧、饮食出问题、与群体隔离等等,生理上的会出现生殖器疼痛,做出与自己年龄的不符的性行为,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界限等等。

主持人:看到有些妈妈会告诉孩子哪些是隐私的部位,不能给外人看等,这也是一种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措施,请问胡老师,一般在孩子多大的时候要培养这种意识?

胡萍:在4岁以后要逐渐的加强孩子认识隐私和保护隐私的教育,4岁以前主要是满足孩子对他人的身体的好奇心和对身体的认识,所以不要太过强调保护的教育,具体的方法是让孩子在一张纸上画出男人和女人,然后用红色的笔标记出身体哪些部位是不可以让他人随意看的和随便摸的,自己也不可以随便去看和摸他人的这些部位,当孩子标记出来以后如果是正确的妈妈要接着告诉他“如果有人要看和摸你的这些隐私部位,你要告诉不可以,然后还要把这件事情告诉爸爸妈妈。”如果孩子标记是错误的,妈妈要和孩子一起把正确的部位标记出来让孩子认识。

主持人:论坛里一个题为“终于告诉父母我小时候曾被熟人不止一次的非礼”的帖子掀起了轩然大波。诚然,这种性伤害有时候不可避免,那么作为家长,如果自己的宝宝受到性伤害怎么办呢?

胡萍:孩子受到性伤害以后康复的结果的好坏决定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父母要知道孩子受到性伤害不是孩子的错,父母要给孩子全力的支持,抱着孩子告诉他这不是他的错,爸爸妈妈依然爱他,孩子只有在父母这种关爱下才能够重建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当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父母首先要从孩子受到性伤害的事件中走出来,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孩子,当父母自己不能够从这件事中走出来时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然后在心理医生的支持下帮助孩子走出阴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主持人:刚才我们说性伤害不止是女宝,男宝宝也是同样需要被关注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大人因为喜爱而去抚弄男宝宝的小鸡鸡,这种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家长又如何处理这类的问题呢?

胡萍:不管多大的孩子哪怕是婴儿他也需要保持自己的身体界限,如果我们随意的让家人或其他的人去摸孩子的小鸡鸡,这就破坏了儿童建立身体界限。

家长如何去做:当父母遇到同事、朋友、家里其他人随意抚摸男宝宝的小鸡鸡时,父母要制止他们的行为。

主持人:其实一般谈到性骚扰,可能更多的是女宝宝的家长更容易担心。比如经常会有很多网友会问女宝宝多大要和爸爸分开睡,能不能跟爸爸一起洗澡等。

胡萍:孩子一出生就应该有自己单独的小床,尽量不要和大人睡在一起,4岁以前女孩可以和爸爸一起洗澡,这样能满足孩子认识成年人身体的好奇心,也能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4岁以后孩子要独立的洗澡。

主持人:听胡老师给我们讲了这么多,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两个典型的例子。

网友:女儿出于好玩'有时在家里'会露屁屁在那儿玩半天怎么办?有次无意中'我发现她的小表弟(三岁)竟然骑在女儿(五岁)身上玩'觉得像在模仿大人一样'当时我很生气'把他吼了一顿'他赶紧下来了。虽然我知道他可能是无意识的'可是我已经发现不只一次了'而女儿呢'好像没什么感觉一样。这两个小家伙是天天都在一起玩的'是我弟弟的儿子。真的好担心!

胡萍:孩子玩这样的游戏是属于儿童的性游戏,儿童的性游戏在儿童的成长中是需要的,他们的行为也是正常的,只是提醒一点男孩的行为可能是多次看到父母性生活的一种模仿,应该提醒你的弟弟注意夫妻生活要回避孩子。

网友:今天这个话题是我一直想寻求的,做为一个女孩子的母亲,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不遭受性侵犯,这是个很难把握的尺度。为杜绝一切可能的意外,我和lg时不时的给宝宝灌输:女孩子的哪些部位是不能让外人动的,如果有坏人要动你要怎样怎杨……甚至,有时候孩子的爷爷要带了孩子一起出去我都要担心一下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可是,谁来告诉我,要怎样就能彻底的保护孩子不会遭遇性侵犯?

胡萍:4岁以前的孩子不要太过强调保护身体,这会影响孩子性心理发展过程当中对身体好奇和了解身体的过程,4岁以后按照我们前面说的方法教孩子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

你的做法会影响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有点过了,这个世界毕竟坏人是非常少的了,教会孩子保护自己就是最好的防范性伤害的方式。

网友一一可爱宝贝:如果有异性非常喜欢抱女儿,而且有点过分亲呢,应该怎么对女儿说呢?

胡萍:你应该告诉那个异性不要以这样的方式对待你的女儿,而不是让你女儿去对付这个成年的大人,现在女儿需要你的帮助,而不是让你的女儿去自己保护自己,因为她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网友林思慧:您好!请问:女儿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给她上性教育课??

胡萍:5岁以前儿童的性教育最好不要以课堂的形式进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以关怀为主,原则是孩子问,父母才答,父母的答案要简单明确、直接了当使孩子理解,当孩子不在往下问的时候,父母就不要再往下讲了。6岁以后我们才可以以课堂的方式给孩子讲授。

主持人:以上我们有代表性地回答了一些网友的问题。看来家长的忧虑还是很多的,胡老师也告诉大家了,这个世界毕竟坏人是非常少的。所以家长能够遵照儿童性教育发展的原则来教育孩子保护自己就可以了。首先我们请胡老师讲一下儿童性心理出现的规律和特征。

胡萍:儿童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从出生到1岁半是口欲期,1岁半到3岁是肛欲期,3岁到6岁是性蕾期,7岁到青春期前是潜伏期,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

在口欲期儿童主要是通过口唇的吸吮感受性的感觉,儿童的性领域跟成人的性不一样,儿童的表现主要是对乳房的依恋,乳房带给儿童的除了生理的满足还有安全感和心理的满足。

胡萍:在肛欲期儿童发展自己的控制能力,表现为在学会上洗手间后将大便或小便拉在裤子里,成人总以为孩子怎么会倒退了,本来学会了脱下裤子大小便,结果孩子出现了憋尿、憋大便等情况,父母对孩子肛欲期的不理解导致对孩子的打骂行为,导致孩子将大便或小便拉在裤子里的情况更严重,所以当孩子再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要不动声色给孩子将裤子换掉,不要责备孩子,这个过程很快就过去的,一般不超过2个月。

胡萍:3岁到6岁是性蕾期这个时期是人类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期在青春期,那么在3到6岁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活动非常的丰富和频繁,包括性游戏、了解父母的身体、儿童之间互看生殖器,儿童对性知识的一些了解,比如他们会问“我是怎么来的?”“妈妈的胸部为什么那么大?”这段时期也是儿童生殖器感觉发展的高峰期,儿童会出现手淫,这个时期也是儿童恋父恋母情感发展的时期,总之这个时期儿童会表现出多种的性活动,父母在对待和处理儿童的这些活动时,一定要以不伤害儿童的性心理为原则,需要父母学习更多的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

主持人:很快又到了春季入园的日子,我们这里也想说一下与性别有关的问题,也就是幼儿园厕所,有的是分男女的,有的是不分的。请问一下胡老师,这两种做法哪种更好?

胡萍:在幼儿园对于4岁以前的孩子是可以不分男女洗手间的,因为这可以满足这个年龄段孩子对他人身体的好奇心,也有利于孩子了解性别与身体的特征,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分开进入洗手间。

网友冬日雨点:我女儿现在五岁了'可是也依然是和我一起洗澡'或者大人帮她洗。她和我一起洗时'看到我和她不一样'就嘻嘻笑'还问这问那?我告诉她等她长大了就会变得和妈妈一样。请问我是否不要再和她一起洗了?每次给她洗时是否单独进行?

胡萍:4岁以前父母可以和孩子洗澡,满足孩子了解父母的身体,4岁以后让孩子独立洗澡吧。

网友李睿宣:我女儿三岁'前几个月喜欢夹腿'我讲了一個故事給她听。現在不夹腿了。但我怕故事会伤害到他。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個小花狗叫芮芮'她好聪明'就是有一个坏习惯'喜欢夹腿'有一次夹腿时流血了'妈妈送她去医院'医生告诉芮芮'以后不可以夹腿了'不然以后拉尿会痛也会流血。回到家芮芮改了坏习惯'大家都好喜欢她。

胡萍:首先孩子夹腿不是一种疾病,不需要治疗,夹腿是儿童自慰的一种方式,是儿童发展性感觉的正常过程,也不是坏习惯,关于儿童自慰的问题可以去看我的博客(在百度可直接搜索“胡萍老师的博客”里面的文章有关于儿童自慰的文章)。

主持人:今天我们围绕这个主题谈了很多儿童性教育方面的问题。下面,我们再请胡老师对今天的话题——幼儿防性骚扰做一小结。

胡萍: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妈妈和爸爸要给孩子足够的性关怀,这种关怀是需要智慧的,需要爸爸妈妈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懂得方法,如果我们没有知识和方法的支持,在处理儿童的性问题的时候就会伤害儿童,使他们性心理发展受挫,影响他们将来的“性”福生活。

主持人:谢谢胡萍专家的详细解答,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今天的答疑就到这里。

专家和你一起“备战”入园


妞妞今年9月份正式入园,到现在都快两个月了,有时送去幼儿园还是要哭闹上一番。妞妞妈反省了下自己,觉得孩子入园太仓促了,之前的准备工作没到位。

相比之下,晨晨妈就比较“未雨绸缪”,她的儿子才2周3,就开始筹划入园的事了,“现在孩子由婆婆带着,已经惯得没个样了,这阵子我专门腾出时间来调教他,得赶紧学会自己吃饭、大小便,不然到时候入园肯定麻烦!”

面对这第一次入学,年轻父母普遍很重视,孩子到了2周半左右,不少人都在盘算入园的事了。但是让不少父母头疼的是,孩子入园后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都难以适应,父母每天都在孩子眼泪汪汪中肝肠寸断。

“如果园前过渡做得好、做得早的家庭,孩子确实能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父母此前的细心准备非常关键。”耶鲁文华幼儿园园长林风如是说。于是,针对宝宝入园前该怎么准备,早教专家与资深宝妈们展开一番大讨论。

如何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孩子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了,不管父母如何牵挂,都得放手让孩子试着独自生活了。忽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多半孩子都会哭闹不安,父母现在该提前做哪些准备,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

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确实是对孩子的重大挑战。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以前在家里孩子是生活的主角,所有的大人都在为他服务;到了幼儿园,他只是集体中的普通一员,在这里老师是一对多,强制性与标准性的集体生活,自然让孩子在短期内难以适应。

现在多数父母会提早为孩子挑选适合的学校,建议家长先了解一下附近幼儿园的办学情况,定好孩子将来要去的幼儿园。选择的标准是:住家附近、教学质量好、老师爱孩子、设备较齐全、膳食营养很注意、卫生保健做得好等。在选定幼儿园后,家长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带孩子去参观,边看边跟孩子讲一些幼儿园的故事,引导孩子慢慢了解幼儿园的生活,消除心理戒备。

在入园前,提早两三个月对孩子进行“上幼儿园有多么好”的教育,激发他想去的愿望,使他对要去的地方有思想准备。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宝宝,你看,小朋友都在这里学唱歌、做游戏,他们玩得好开心呀,宝宝是不是也想来这学本领呢?你看,这里的阿姨、老师都是你的朋友,她们都很爱你……

确实,许多妈妈送孩子上幼儿园,关心的是给她更好的东西,比如名牌的书包、文具、衣服,而孩子却不在乎这些,他们在乎的是父母对他们心理的关怀。

除了把幼儿园生活描述得更美好,今后入园后,发现孩子在幼儿园里喜欢的事就要去强化他们的喜欢;鼓励孩子与老师和小朋友更多地交往;每天准时接送给孩子以安全感;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良好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做不好的事让他有耐心去解决……

如何让集体生活更“安全”?

其实不光是孩子,父母也要有思想上的准备。孩子忽然不在你的呵护范围了,不少妈妈心里开始了没完没了的牵挂,孩子吃饱了没?尿裤子了吗?有没有被人欺负?……现在娇惯出来的孩子多半自理能力较差,家长要如何尽快训练孩子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呢?

桐桐妈:最好能提早学会用水杯喝水,能独自吃饭,会自己脱鞋袜、穿衣服等。

我们家桐桐当时2周6入的园,其他方面都不错,就是吃饭习惯不好,在家里都是边看电视边吃的,到了那边饭根本喂不进去,人很快瘦了,体质也下降了,动不动就感冒咳嗽。别小看了每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没处理好,都可能延伸出大麻烦!

旺婴妈妈亲子园园长许威威:培养孩子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睡眠习惯确实很重要!有入园打算的家长,现在就要引导孩子学习执行成人简单的语言指令,学习自己进餐,用自己的毛巾擦手擦脸,主动要求大小便,尝试自己脱穿简单衣服等等。

还有一点家长很容易忽视。孩子在家里,可以赖到八九点起床,在下午2点后再午休,晚上玩到十点十一点才入睡,作息时间随意性很大,但入园后,孩子就要遵守幼儿园的作息制度,这让很多新生一下子很难适应。

因此,家长要在入园前一段时间,有意识地调整孩子的作息习惯,坚持早睡早起,尽量缩小家庭与幼儿园生活的差异性。

另外,教育孩子保护自身生命安全也很重要。比如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不能玩火、拨弄电源开关等等。此外,还可以引导孩子练习上下楼梯、跑、跳等动作,学走小斜坡、平衡道,玩简单的运动器械,体验运动的乐趣,增强体质,培养初步的环境适应能力。

如何让宝贝变“天使”?

现在的孩子多半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惯了“唯我独尊”的日子,忽然融入了集体生活,很多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跟老师和同伴相处。家长应该如何让自家宝贝变成人见人爱的“天使”呢?

在家里,孩子的心理无时无刻不在大人的眷顾中,各种心理需求都容易得到及时满足,所以孩子内心快乐健康;而到了集体生活中,老师哪有那么多精力去呵护每个小心灵?而孩子们之间更加不会彼此关照。生活上的事大人容易看到,而内心的事大人往往难以觉察,甚至忽视,其实,内心的呵护与心理压力的分担,是孩子最需要的。

孩子从22个月开始,良好的集体生活经历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因为这个月龄前后的孩子对同龄孩子的兴趣开始增长,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与人打招呼,多创设条件让孩子与同伴玩游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会等待、分享、合作等,学习礼让、同情、关心和安慰别人,对人有礼貌。

入园前,要让孩子多接触外界环境,扩大其社交范围,帮助孩子做好人际交往的准备。家长平时可以多邀请亲戚朋友来家里聚会,让孩子招待大家;或者是邀请新结交的小朋友来家里作客,让孩子理解与人友好交往和结识新朋友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两岁左右,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语言迅速发展的年龄,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和丰富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一些内向、情绪不稳定、爱哭胆小的孩子,家长更要争取一切机会让孩子多接触社会,提高自身交往能力,为送幼儿园做准备。

晴晴妈:我的建议是,有可能的话,为孩子找一个固定的同伴一起入园,忽然到了陌生的环境,这多少有个伴,孩子心里不会那么焦躁不安。我女儿和她的表妹年纪相当,当时就是两个人一起入的学,适应得很快。

专家谈宝宝入园之家长该怎么办?


随着宝宝的不断成长,就要送宝宝去幼儿园了。相信妈妈们都有很多顾虑和担心。事实上,妈妈们的焦虑很容易感染到宝宝,甚至会成为孩子不爱上幼儿园的诱因。那么,妈妈们如何刻服这个问题呢。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北京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赵红梅建议。

主持人:家长们都会担心宝宝上幼儿园适应不了,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是不是很多即将送孩子入园的妈妈都会有这些焦虑。事实上,妈妈的焦虑情绪很容易感染孩子,甚至会成为孩子不爱上幼儿园的诱因。因此,妈妈首先要克服焦虑。

赵红梅:家长产生的焦虑主要会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送孩子入园后不肯离去,其次是自身无法专心工作,最后则是跟孩子讨论幼儿园不适应之处。

主持人:我们也分别来看一下赵老师提到的这几点.一:送孩子入园后不肯离去。我相信很多人都能明白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那么,请问赵老师,如何能让家长放心的离开呢?这种情况是否需要跟幼儿园老师沟通吗?

赵红梅:家长为什么不肯离去?往往是由于对幼儿园还没有建立充分的信任,对孩子在幼儿园内的一日生活还不是十分清晰明了,同时对孩子在幼儿园内可能出现的问题心理没有把握,这些都会造成家长表现出来的不肯离去,不放心,很难独自把孩子留在幼儿园等一系列的表现。

比如每年入园的第一个月里,幼儿园都要安排老师和保安对滞留不走的家长进行清场,有的家长甚至躲在教室外窗户下面或者是大树后面藏着,偷偷的看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甚至一边哭一边观察孩子,直到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才肯离去,家长这样的表现是非常不利于自己的孩子入园适应,同时也容易让其他的孩子感到不公平,这个时候建议家长按照幼儿园的规定准时离开,这种明确的态度更能给宝宝自信心,让他们更愿意在幼儿园里生活。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再看刚才赵老师提到的第二点:自身无法专心工作。这种情况家长如何处理自己这种情绪。

赵红梅:家长在孩子刚开始入园时很多家长无法专心工作,有的家长甚至会中途再去幼儿园探望孩子,之所以产生这种焦虑是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很多情况无法掌控,会在心里面假设很多孩子不适应的状况,比如渴了、饿了不会跟老师说,家长要想克服这种入园前的负面情绪就要在孩子入园前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比如训练孩子向老师说出基本需求、自己上厕所、吃饭、喜欢和小朋友玩耍、能够午睡、能够忍受一天和家长分离等。

主持人:我们再来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跟孩子讨论幼儿园不适应之处”,这里我们问一下赵老师,是不是可以理解家长已经在无形中把自己的焦虑带给孩子了。

赵红梅:是的,孩子是很容易受到家长负面情绪的影响,家长引导的性质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适应性,比如有的家长会问孩子“是不是不喜欢吃幼儿园的饭呀?”“是不是有小朋友欺负你了呀?”这些负性的引导会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幼儿园的负性理解上,几天下来孩子就会不喜欢上幼儿园,家长应更多的正性引导孩子,比如跟孩子说“今天幼儿园又玩什么新玩具了呀?”“老师给你讲什么好听的故事啦?”这样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美好的印象和留恋,能够激发孩子上幼儿园的愿望。

主持人:妈妈的焦虑其实会影响宝宝的,知道了这一点,妈妈们是不是要好好的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了呢。

大家都知道焦虑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生活中出现未知的事物,而自己无法掌控。宝宝入园,妈妈的焦虑也源于对幼儿园的不了解,不知道孩子每天要面对什么样的生活。下面,我们请赵老师给大家如何能更清楚的获得这些信息呢。

赵红梅:家长可以通过多次和即将上的幼儿园老师或者是其他家长了解孩子的一日生活,比如什么时间段孩子在做些什么事情,也可以有经验的老师了解孩子拒绝上幼儿园有哪些个方法,孩子的焦虑时间或哭泣时间大概有多长,事实上很多孩子在家长离去时不停的哭闹但是家长离去后往往不到5分钟孩子的注意力就转移了,开始玩新的玩具,如果自己的孩子有一些特殊需求,比如容易哭闹、吃饭慢或者是食物过敏等,都应该提前告诉老师,还可以参加入园前的亲子活动,和孩子一起熟悉幼儿园。

主持人:说到焦虑,我们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分离焦虑,在送幼儿园以前,宝宝可能每天都和妈妈待在一起,入园后,是否会产生分离焦虑?

赵红梅:其实宝宝和家长都会在这个时间段产生分离焦虑,焦虑作为一种负性的情绪情感表现,它是出现在有亲密关系的人彼此分开后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紧张、不舒适,产生这种分离焦虑是非常正常的,但不同的孩子在程度上会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最早可在4个月就能表现出对亲密照顾者的依恋,而正是因为了这种依恋在分开后才会产生分离焦虑。

主持人:以上我们听赵老师讲了这么多关于如何克服焦虑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看一下网友们都还有哪些问题。

网友:1。什么是孩子最适合的年龄入园?

2。需要在孩子入园前夕,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同幼儿园一致吗?比如说,吃饭时间,午睡时间。

3。面对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孩子,应该采用什么有效方式引导孩子?

4。目前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孩子从小都没有太多的机会同别的小朋友玩耍,需要在孩子入园之前,尽可能的创造条件,给孩子找更多的玩伴,为日后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作准备吗?

赵红梅:问题1:判断孩子是否适合入园,首先应该看孩子的一些发展状况而不是仅仅凭年龄去判断,比如有的2岁孩子能够很好的适应幼儿园托班生活,但是有的孩子在3、4岁时入园还不能很好适应,这取决于孩子一些基本技能是否已经掌握,比如前面提到的能否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能否知道上厕所,能否自己独立吃饭,能否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能否听老师的指令或要求做游戏,能否长时间和亲人分离等等。

问题2:最好能够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一致,这样能够保障孩子每天精力充沛,身体状况良好而且情绪也比较稳定。

问题3: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往往是受到一些家长的负面影响,应该尽早的向孩子描述幼儿园里的快乐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幼儿园里的生活是美好的,让他产生一种向往,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利用开放日或者是周末时间带孩子到幼儿园里玩一些大型玩具,还可以帮助孩子与同班的小朋友认识,这样能够让孩子在幼儿园里生活时得到很好的同伴支持,有助于他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和喜爱。

问题4:是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与同伴玩耍不仅能够有利于孩子对日后幼儿园生活的适应,更重要的是能够进一步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培养社会情感,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合作能力,更能够让他们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获得重要的社会交往技能。

网友:下周我家宝宝就要去幼儿园了,3岁10个月的男宝宝。虽然已经会自己吃饭,但吃的太慢;虽然自己会尿尿,但尿完后裤子提不好;在家里拉臭臭是坐马桶的,可幼儿园没有马桶,不知道在幼儿园拉臭臭时自己会不会处理。为了让他上幼儿园我曾经跟孩子的姥姥和姥爷据理力争,可是现在我很担心。

主持人:显然,这是一个很焦虑的妈妈的典型。

赵红梅:针对这样具体的问题最好是和班主任老师沟通,这样老师就能够刻意的帮助和训练孩子,孩子的适应能力实际上往往是超出家长的想象的,比如蹲着大便这种事情孩子往往很快就能适应了,关键是要多给他们机会去练习。

网友:小宝宝是否需要从半日入园开始呢?总觉得他自己在家太孤单,想让他去幼儿园和小朋友们玩。

赵红梅:如果幼儿园提供这样的半日班是可以的,但是选择之后还是要坚持培养孩子独立性,毕竟家长不能总是这样陪着。

网友:我女儿正好满2岁.打算送幼儿园了'问题如下:

1'因为2岁入园年纪还是较小的'我担心孩子入园后看不到熟悉的家人'会心情恐慌'那么'入园前'我需要做点什么来安慰孩子?

2'离入园还有一段时间'我最需要培训孩子哪种技能?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想上厕所我女儿是会说的.

3'象我女儿这样年纪较小就上幼儿园'父母最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赵红梅:问题1:可以先跟她讲一些幼儿园里吸引她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幼儿园里有好多小朋友,你们可以一起做游戏,幼儿园里有大滑梯,还能跟老师一起唱歌、跳舞,这样具体的话语能够大大降低孩子的焦虑感,还可以在送孩子入园后跟孩子说很具体的事情,比如“你先跟小朋友玩一会儿,然后吃午饭,睡午觉,再和小朋友玩一会儿,妈妈就来接你了。”

问题2:这时候要注意有时孩子会对家长说,但可能不敢和老师说,要让她在家里不断的练习重复,比如“你想玩这个玩具,怎么跟老师说呀?”让孩子练习的声音尽量大一些,这样可以防止老师有时听不到,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同伴交往的技能,比如“有的小朋友也要玩你的玩具,你怎么办?”可以教给孩子说“我先玩一会儿,然后再给你玩好吗?”

问题3:像这样小年龄入园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在发展上和年龄大的孩子有一些差距,这时家长更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多参与班上活动,让孩子更有安全感,自信心也更强,而且答应孩子早接时一定要说到做到。

网友飄逸:赵老师:您好!我家宝宝今年三岁了,以前在老家读幼儿园,一直是他奶奶带,现在我们把他接到深圳这边读幼儿园了,开始去都很高兴,还没开学就吵着要去幼儿园,现在他奶奶回老家,他就不喜欢去幼儿园了,并且早上送去的时候哭的很厉害,说要回老家去读书,我现在很苦恼,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喜欢去幼儿园,希望能给予帮助,谢谢!

赵红梅:孩子在和奶奶产生很深的依恋以后突然分开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不是不喜欢现在的幼儿园而是因为太想念奶奶了,或者是不适应没有奶奶的生活,可以让奶奶和孩子增强一些互动沟通,比如让奶奶给孩子打打电话表扬孩子在幼儿园的良好行为。

网友hanwenbaobao:赵老师你好'我孩子2岁半也准备送幼儿园了.'我打听很多妈妈孩子刚上幼儿园头一个月都爱反复感冒生病'请问我该怎么预防!

赵红梅:尤其是春季入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反复感冒生病,除了帮助孩子做好入园适应以外,可以在饮食上适当调整,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在情绪上有很大波动,非常焦虑,也容易上火,可以多让孩子回家吃一些水果,更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多喝白开水。

网友appletreebear:赵老师,您好,我是一位2周5个月男孩儿的妈妈,孩子3月1日入园。我问过幼儿园,是否有亲子体验期,幼儿园答复没有,但同意我带儿子过去玩,因为工作原因,我还没机会带孩子到幼儿园去玩。您觉得我有必要先在儿子入园前带他适应一下环境呢。我好友有条件带她的孩子周末在即将去的幼儿园上亲子课,孩子已经入园几天,一直很适应,所以我对于自己的孩子入园也很焦虑。请您给些建议。

赵红梅:在孩子入园前带孩子去熟悉一下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能够亲自去最好,如果实在不方便也可以多跟孩子讲述一下幼儿园的具体情况,这样让孩子在入园前能够有个基本的心理预期和准备,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网友caomx2008:赵老师好'我儿子差一个月就四岁了'昨天他很不开心'原因是他午睡时用脚敲床'老师用手捏他的脸'他知道自已这样做是不对.但是老师捏他'他很不高兴.我要不要跟老师沟通一下呢'但是老师会不会反感呢?我应该如何做呢?请您给些建议'谢谢!

赵红梅:还是很有必要跟老师沟通一下的,因为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心理比较脆弱,可能成人看来是一个善意的玩笑,孩子体验到的却是心理上的压力,这种沟通越及时效果就越好。

网友lxrain_7179:我家孩子29个月,上周去的幼儿园托班,前两天还很高兴,到第三天就不愿意去了,只要一提幼儿园,学校,小朋友,等字眼就伤心,上周五我去接的他,他一看见我们很委屈的表情,泪水汪在眼眶里,看得我好心疼。询问老师,说他表现很好的,就是不太跟小朋友交流。我应该注意些什么,如何让他适应起来,能够开心一点。

赵红梅:如果孩子愿意可以在接他时多在幼儿园里玩一会儿,尤其是可以由家长带着结识一些班上的小朋友,这样让他有胆量、有愿望和同龄人交往,孩子出现这种反复现象也是很常见的,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坚持上幼儿园,否则孩子很容易半途而废。

网友hxy622:老师你好,我家丑妹三岁了,能听懂和说清楚自己的意思,但数字和识字能力欠差,现在幼儿园有个调查,问希望在幼儿园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针对我的情况,我怎样书面写给老师好呢?

赵红梅: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发展需求来写建议,3岁的孩子是数学兴趣以及一些数学分类知识培养的重要时期,你可以根据这些发展需求来和老师进行沟通。

网友jiaqiu888555:赵老师好,非常高兴能向您请教这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困扰我许久的问题了。孩子去年9月中旬上过一次幼儿园了,当时年龄是2岁3个月,男孩,是一次失败的经历。由于孩子天性敏感,胆子又小,在幼儿园有一次受惊吓的经历。通过我的了解可能是老师对淘气的孩子比较凶,他自已就害怕了。断续上了不到2个月,频繁生病,晚上睡觉总不踏实,后来生病胃肠性感冒比较严重,实在不忍心再送了,就结束了。我的孩子在家表现的非常活泼,特别爱说,语言发育的特别好,可就是一离开家,离开妈妈就全不同了。我总觉他在幼儿园时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根本不放松。同时,他不喜欢跟小朋友玩,平时出去玩时看见小朋友就想离得远远的,我感觉他是担心别的小孩会攻击他,或是抢他的东西,他才不愿意跟小孩接触,反而跟大人即使是陌生人也不怕,还挺爱说话的。上亲子课时,在他还不到2岁时,同班里有个小男孩总是爱打人,和别人发生冲突,是不是给他的心里带来的这种负面的影响呢?还有,他平时表现不好的时侯,只要我脸一板起来,他马上就十分紧张,“妈妈不生气”不断地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对他也没有太严格呀?

网友jiaqiu888555:我想问赵老师的是:1.孩子的这种状态,结合他的性格分析,到底他多大才适合再上幼儿园呢?2.有必要换一家幼儿园或是换个老师吗?3.有过上幼儿园的经历后,再上是不是会更难呢?4.孩子不爱跟小孩玩我该怎么办呢?5.孩子的这种性格,我应该如何培养呢?令他更具有男子汉的表现呢?

赵红梅:问题1:孩子多大能上幼儿园主要取决于您的孩子是否能够乐于和同伴交往,勇于和同龄人打交道。

问题2:如果有条件可以换一个教育条件更宽松、老师更亲切一些的幼儿园。

问题3:之前的失败经历肯定会对孩子有影响的,但是不必过于担心,孩子最终是一定会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这需要我们家长再次送孩子入园时一定要坚持,绝对再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问题4:孩子和大人的关系是垂直的,而与同龄人的关系则是平行的,在和大人交往时,孩子会得到很好的照顾,而与同龄人交往时则更需要孩子的社会技能,应该首先培养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兴趣和愿望,减少大人陪伴他玩的时间。

问题5:男孩子可以适当的培养一些“攻击性行为”,比如爸爸可以挑衅他,看他是否知道如何反抗,在这样的情景中教授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基本的反抗技能。

“隔代抚养”问题多? 隔代爱别酿成“隔代害”


对于如何养育“独二代”,“独一代”和其父母常有着不同的理解。祖辈们更看重经验和传统习惯。作为父母的“独一代”,更相信从书本、网络或者同龄人交流间学来的知识。由于两代人的教育理念存在分歧,不少原本和谐的家庭因为孩子的出生反而变得关系紧张。

目前,不少80后父母主动或被动选择了“由祖辈抚养第三代”。

隔代抚养,是现状,更是无奈

“谁都知道父母的教育不可替代,我也希望能自己带孩子,可是上班期间怎么办?公婆主动提出帮忙,我心里挺感激的。”家有2岁女儿的福州80后职场妈妈颜君说,“与保姆或外人相比,让老人带孩子更安全放心,也比较省钱。”

但颜君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要求孩子自己吃饭、穿鞋,孩子还没动手,奶奶先代劳了。孩子耍赖倒地大哭,公公先责骂我们”。

“我的孩子,为何我无法做主?”80后妈妈张平也有一肚子牢骚。她让妈妈帮忙带孩子,可“每天为孩子该穿几件衣服都吵架。如果我不小心导致宝宝生病,就会被她骂得狗血淋头。妈妈太强势了,我根本拗不过她”。“你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是妈妈的口头禅。

“我知道妈妈非常爱宝宝,也很辛苦。但我们毕竟是孩子的父母,我们已经成人,能否把育儿的主导权还给我们?”张平感到郁闷。

张平的母亲也大倒苦水:“她自己还是个孩子,怎么能带好宝宝呢?看她那样带宝宝,我怎么能坐视不管呢?我辛苦,她又不理解,可我还是要管!”

对于如何养育“独二代”,“独一代”和其父母常有着不同的理解。祖辈们更看重经验和传统习惯。作为父母的“独一代”,更相信从书本、网络或者同龄人交流间学来的知识。“这样的矛盾,几乎在所有的‘隔代抚养’家庭都存在。”福州教育学院幼教教研员兰贯虹如是说。

隔代爱,别酿成为“隔代害”

“月子里,婆婆偷偷把我挤出来的初乳全倒掉了,我只能在卫生间痛哭。喂奶时,如果宝宝哭,公婆会立刻从我怀里抢走宝宝,一边喂奶粉,一边指责我狠心。”一位妈妈在“福建母乳妈妈联盟”QQ群里哭诉。

调查发现,包办、溺爱、追着喂饭、不理解孩子、过度保护已成为年轻的80后父母对“隔代抚养”的印象。

“老年人疼爱孩子毋庸置疑,但在家庭教育里,老年人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兰贯红认为,“一味溺爱和过度保护,将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决定了完全依赖他们育儿不可取。”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行为心理学博士的福州80后妈妈吴航说。

独一代有不少也是祖辈带大的,我们的父母有的并没有多少育儿经验。有些老人现在带着补偿的心理,发泄着自己的宠爱。他们希望自己有用、被需要,在育儿上想占一席之地,甚至占主导地位。吴航认为,“越界”是“隔代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父母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人。如果家里的老人太强势,势必会影响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兰贯虹认为,“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老人应该懂得在‘独二代’的教育中退居二线,做儿女的助手,而不是主角。”

互相沟通,达到“三代共赢”

“隔代抚养并非一无是处。不少老人有知识、通情理。他们有时间、有耐心、有生活经验、有童心、有爱心,愿意跟晚辈沟通。”吴航博士说。

“我婆婆很尊重我的育儿理念。我坚持母乳喂养,跟她解释了相关知识,她就非常理解我,还积极跟自己的老姐妹们宣传我的理念。她总是说‘我媳妇告诉我的,她是读书人,错不了’。这让我非常感动。”从事编辑工作的80后妈妈李秋说。

“我是老师,一直对自己的教育很自信。没想到,女儿经常因为教育理念分歧跟我产生激烈冲突。刚开始我也生气。后来,女儿默默地把一本《无条件养育》递给我。看了后,我非常震撼,意识到自己的育儿过失。”参加讲座的一位外公林先生表示,“书里说,真正伟大的家长,其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愿意面对令人不安的问题,愿意质疑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当他们面对一个可以更好解决与孩子冲突的建议时,他们会抵抗住捍卫老观念的诱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