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部分的爸爸妈妈都会给宝宝买积木这种婴儿玩具。事实上,积木游戏可以帮助小孩认识形状、锻炼数理逻辑思维、提高创造力等。我们发现,积木能够让宝宝更快地认识几何形体。
尤其是年龄在2-3岁的宝宝,能够让宝宝了解到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孩子长大一点,可以让宝宝继续认识更多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圆柱体等等。
我们发现,利用积木让宝宝认识几何形体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尤其是年龄在2-3岁的宝宝,具体做法如下:
1.学习分类的方法
让宝宝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锻炼宝宝的分类能力。
2.按顺序排排队
让宝宝按照积木的大小进行排列,也可以按照粗细进行排列。
3.了解形状
宝宝可以多看看形体物征、触觉感、知形体物征,也可以让宝宝亲手摸一摸三角形的边和角,这样能够让宝宝明白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4.建立空间概念
通过不同的积木形状,让宝宝发挥想象力进行搭建。在这么多的积木中,让宝宝按指示取积木,用三角形的积木搭房顶等。
5.学习数字和面积
在宝宝发挥想象力搭好了积木以后,尝试让宝宝计算每个形体的积木用了多少块,孩子大一些了以后可以让宝宝进行记录,如此一来宝宝能够很好地辩别形体,也能够进行点数活动和练习写字。
亲子活动扩展阅读
巧用积木训练宝宝的逻辑思维
现在的父母基本上都会为宝宝准备积木这种婴儿玩具。确实,积木游戏能够帮助小孩认识形状、锻炼数理逻辑思维、提高创造力等。事实证明,利用积木让宝宝认识几何形体十分合适。特别是年龄在2-3岁的宝宝,可以让他们认识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大一些的宝宝可增加认识几何体,如正方体、圆柱体等等。事实证明,利用积木让宝宝认识几何形体十分合适。特别是年龄在2-3岁的宝宝,可以让他们认识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大一些的宝宝可增加认识几何体,如正方体、圆柱体等等。
具体做法如下:
1.学习分类的方法让宝宝把积木按照颜色、形状、大小分门别类进行排列,锻炼宝宝分类的能力。
2.按顺序排排队如按大小顺序给方块积木排队,按粗细顺序给圆柱积木排队等。
3.了解形状宝宝通过视觉观察形体物征、触觉感、知形体物征,如让宝宝看一看,摸一摸三角形的边和角,从而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4.建立空间概念通过不同的积木形状,搭建各种形状的房子等,比如许多积木中,让宝宝按指示取积木,用三角形的积木搭房顶等。
5.学习数字和面积在宝宝用积木搭好一样东西以后,可以让他们计算每个形体的积木用了多少块,大一些的宝宝还可以要求他们用纸笔记录下来,这样既可以辩别形体,又可以进行点数活动和练习写字。
利用玩具发展宝宝的睡觉
触觉主要是指人体在接触客观物体后产生的一种皮肤感觉。爸爸妈妈若想提高孩子触觉反应的灵敏度,需要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触觉的培养。利用玩具对孩子进行触觉的培养是多渠道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两种:
1、让孩子用手触摸各类玩具感受物体特性,如软、硬、光滑、粗糙、冷、热、大、小、粗、细等等。以游戏“奇妙的口袋”为例,将各类玩具放入一布袋内,请孩子闭着眼,用手伸进布袋摸一件玩具,凭手的感觉说出玩具名称、特性。再如游戏“宝宝本领大”,先准备各种性质材料制成的各类玩具让孩子用手触摸,说出触摸后的感觉,然后家长可以让孩子根据某一特征,去找相应的具备这一特征的材料制成的玩具。这些游戏都是孩子运用手与玩具接触进行的。
2.充分利用孩子的触觉感官——全身各部分的皮肤,调动一切可能的玩具资源来发展孩子的触觉。如:赤脚分别走在沙地、水泥地、石子地、泥巴地上,光着身子浸泡在不同水温的水里;与父亲的胡子进行皮肤接触;分别睡在席梦思、板床、棕榈床上;戴各种不同质地的帽子等。这里,每一样自然物都可成为孩子的玩具,在与孩子的皮肤、身体接触时,提高孩子的皮肤感觉性。
孩子早期的触觉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感官本身结构的完善和功能的成熟;另一方面离不开客观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家长应多为孩子提供、创设这样的机会。
利用地板来与宝宝做游戏
1.听指令做动作
适合年龄:6个月以上
玩法:家长面对宝宝,发出简单的指令,如叫他拍拍手,摇摇头,或伸出舌头笑一笑等,一面说一面亲自示范给他看,要是宝宝的年龄可了解说话的内容,家长可说话,不作示范。
宝宝学会——理解语言
小贴士:家长可逐渐为内容增加难度,如吩咐孩子替爸爸取报纸、外出时取自己的外套等。
2.推小球
适合年龄:1岁以上
用具:一只小球
玩法:和宝宝对坐,玩推球的游戏。
宝宝学会——平衡和手眼协调
小贴士:根据宝宝的能力,把推球的距离缩短或加长,帮助宝宝肌力的发展。
3.分水果
适合年龄:1岁以上
用具:常见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橙等)、一个篮子、玩偶
玩法:将盛着各种水果的篮子放到宝宝的面前,再拿出一些玩偶,由妈妈抱着;然后对宝宝说:“大熊要吃苹果,宝宝请你帮它拿一个XX。”随意说出篮子内的水果,或叫宝宝拿不同的水果。
宝宝学会——认识水果
小贴士:当宝宝熟悉游戏玩法后,可增加水果的种类以增加游戏难度。
4.天气报告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玩法:每星期抽一晚时间,跟孩子来个深情对话,报告内心世界;互相讲出令自己开心的事情(晴天)、疑惑的事情(阴天)、不满的事情(雨天);并且对改变自己心情提出新建议。
宝宝学会——说出内心感受
小贴士:家长也要向宝宝讲出内心感受,并且如果宝宝突然不想讲,千万别逼他。
5.日历的秘密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用具:客厅挂着的日历
玩法:准备一个大日历,与孩子一同看日历,了解日期和各种节假日等。
宝宝学会——时间概念
小贴士:日历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按孩子的兴趣和理解力,选择宝宝应学的范围,切勿过分灌输。
6.车子跑得快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用具:各种各样的玩具汽车
玩法:与宝宝一同玩玩具车时,与宝宝讨论:怎样可以推得最远?鼓励孩子就这个难题作假设,然后按自己已有经验作逻辑推理。如:要车子推得最远,第一应该……然后应该……,看假设是否成立,再和孩子讨论和总结。
宝宝学会——逻辑推理
小贴士:提出让孩子发现和要解决的问题须符合孩子的能力,既能挑战孩子的思考,又不会因太困难不成功而产生挫败感。
7.二人三足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用具:绳子
玩法:把绳绑在妈妈和宝宝的脚上,一起向预定的终点进发;走的时候可以叫1、2、1、2的口号,促进两个人行动一致。
宝宝学会——互相合作
小贴士:在客厅进行,尽量搬开杂物,以免在游戏进行时不慎撞伤。
8.扭腰踏步小舞步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用具:音乐
玩法:先教孩子基本动作,如扭扭腰、踏踏脚、转个圈等,孩子熟练后,随着音乐旋律节拍跳出以上动作。
宝宝学会——跟着节奏跳舞
小贴士:让宝宝跟随音乐自由发挥,不用拘泥于动作。
9.呼拉圈汽车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用具:一个呼拉圈
玩法:用一个呼拉圈,套在妈妈与宝宝之间,模拟架车行驶。如果人多的话更可以分成小组比快。
宝宝学会——合作沟通
小贴士:配合游戏,放置在地上的杂物和先行移走,扩大宝宝“行走”的空间。
10.定力考验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玩法:请宝宝做不同的活动,如假装抹窗,或者请他绕圈走动,不过当你一声令下,就要立刻停止不动,维持刚做着的姿势。家长可以拍手或用其他方式喊停。
宝宝学会——根据指令做动作
小贴士:游戏人数可以较多,增加刺激和、趣味性。
11.袋中寻宝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用具:深色布袋、筛子、钥匙、小圆球
玩法:把筛子、钥匙、小圆球等3种东西放入布袋里,然后叫孩子把其中一种拿出来。
宝宝学会——用触觉进行判断
12.凌空飞人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玩法:爸爸和宝宝面对面站着,接着抓起他的双手,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各绕转一圈。当宝宝适应后,可转到两圈、三圈,循序渐进,慢慢增加圈数。
宝宝学会——感受旋转
小贴士:抓住宝宝手脚的动作不要太粗鲁,以免宝宝的关节受伤。同时,转的速度和方向要注意平衡的原则,不要偏向某个方向,这样整个前庭系统的发展才会平衡。需要注意宝宝的反应,若宝宝哭或十分恐慌,应暂时停止,同时了解原因。
13.踏步走直线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用具:胶纸、绳或颜色带
玩法:用绳子在客厅的地上拉一条直线,并以胶纸紧贴牢固。向宝宝示范以脚跟碰脚尖的方法交互前进,双手可以向左右张开以保持平衡,或手持物件前进;除了直线外,前进的路线也可按孩子的能力设计成弯弯曲曲,中途更可加设障碍,增加游戏的趣味。
宝宝学会——平衡和协调身体
小贴士:不要预设太多目标而影响宝宝的兴趣。
14.客人来了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用具:玩具茶具(过家家游戏中的餐具)
玩法:妈妈扮演客人的角色,来宝宝家串门;让宝宝开门,然后给客人倒杯茶;鼓励宝宝跟客人谈话。
宝宝学会——社交能力
小贴士:妈妈可以多做几次示范给宝宝知道如何有礼貌的接待客人。
15.用脚取空罐
适合年龄:3岁
用具:一个果汁空罐
玩法:把果汁空罐倒放在地板上,宝宝坐在地上,双手触地支撑身体平衡,用两脚尖将空罐竖立起来。
宝宝学会——灵活运用双脚
小贴士:方形的物件往往较圆形的物件易于拿取,所以不妨以方形的盒子例如纸包饮品,来替代空罐,从而减低难度和增加孩子的成功感。
16.踢坐垫
适合年龄:3岁
用具:数张坐垫
玩法:宝宝先躺在沙发上,双脚举高。爸爸把第一个坐垫放在宝宝的脚掌上,让宝宝以双脚撑着坐垫后数“1、2、3”,然后把坐垫用力踢走。
宝宝学会——身体的平衡和耐力
小贴士:这个游戏能训练孩子的坚持力和忍耐力。由于游戏要求父母把坐垫平衡地放在孩子脚掌上,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充分合作。
家长利用生活培养宝宝全面发展
家长利用生活培养宝宝全面发展
许多家长是抱着让宝宝来学本领的想法报名参加早教活动的,而忽视了宝宝既有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有情感等社会性需要。以下是亲子早教活动,可结合实际情况参考。
一、走进社区,加强社会性
散居在家的宝宝常常与成人一起离开家庭进入社区去散步、买菜和购物等。社区有着家庭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丰富资源。我们改变了过去早教活动内容和环境的局限,集合菜市场或超市环境中的宝宝生活常态设计活动,比如《换小车》,让家长感知到,丰富的社区活动对引导宝宝感受成人社会、适应与陌生人接触是非常有价值的。
活动名称:换小车
幼儿活动目标:幼儿感受与同伴一起乘坐小车的新鲜与快乐,尝试利用玩具与同伴进行交往。
家长成长目标:家长学会用多种方法引导宝宝同意互换小车,并能增加宝宝与同伴的语言或动作交流。
活动准备:宝宝推车若干。
活动过程:家长用语言引导宝宝玩弄小车上的玩具,并鼓励宝宝摸摸同伴的车,引起宝宝交换小车的兴趣;家长带领宝宝互相交换,并说“我们换小车坐一坐”;宝宝与同伴共同玩小车。
家长提示:多给予宝宝语言刺激,比如“看看,哥哥的小车上都有什么?我们摸一摸”,“我们和哥哥握握手,让哥哥把小车借给我们坐一坐”等,引导宝宝和同伴交流;平时,还可带宝宝和小区同伴共同游戏、比赛。
家庭延伸:宝宝年龄较小,接触外界的范围相对较狭窄,家庭以外每天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超市、菜市场、公园、绿地等。家长要充分发挥这些地点的社区性,有意识地让宝宝和收银员阿姨、卖菜大叔、·上遇见的同龄人等进行交往,如打招呼、交换玩具和分享食物等。
二、接近自然,体验情感性
婴幼儿的天性是喜欢接触、亲近大自然的。我们利用远足郊游活动的机会,为宝宝搭建与人、景、物的互动平台,比如给小兔、小鸭喂食等,让亲子共同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在这样的轻松、愉悦环境中,宝宝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在家长的陪伴下,也会试探性地发起交往,逐渐从被动交往转变为主动交往,感受同伴互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名称:捉菜虫
幼儿活动目标:幼儿体验捉虫子的乐趣,喜欢与家长共同完成同一件事,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喜悦情感。
家长成长目标:家长观察宝宝之间的交往行为,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活动准备:长有青虫的卷心菜、装小虫的盒子若干。
活动过程:教师带领宝宝来到菜地,观察被虫子咬坏的叶子,启发宝宝帮助蔬菜捉虫子,家长带领宝宝一起捉虫。
家长提示:有的家长自己比较怕虫子,但在宝宝面前尽量不要表现出害怕的表情或动作,以免影响宝宝参与活动的热情;由于一些宝宝从小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较少,或者已经受到过成人的示范影响,会表现出害怕情绪,家长不要急躁;有的宝宝还不会主动交往,家长可以先让他去看看其他同伴,说一说同伴在干什么,让宝宝对同伴的活动感兴趣。
家庭延伸:捉完虫子后,可以带领宝宝把虫子喂给小鸡吃,鼓励宝宝主动与别的幼儿交流自己捉的虫子是什么样的。有一定数概念的宝宝还可以尝试数虫子,互相比较多少
三、贴近生活,实现趣味性
设计活动时,还应考虑到的因素就是婴幼儿的学习过程,即认知过程、情感需要和动作发展这三个环节,在我们的观察记?中都证明了三者的互通性和联系性。在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他们通常会利用自由玩耍,逐步建构对周围世界的基本认识,从中获得具有个人意义的经验。他们会表现出是因为生活而学习,有时又是因为游戏而学习。而一些家长并不了解生活中的元素才是宝宝最能熟悉、最易理解的学习内容,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无用、废旧的物品在宝宝手中却成了好玩的、有趣的。所以,活动的内容不仅要在宝宝生活中发现资源,还要让家长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丰富有趣的教育资源。
活动名称:快乐的厨房
幼儿活动目标:练习“撕”、“塞”、“抄”、“倒”的动作,发展手指的灵活性;初步感受扮演角色的乐趣,尝试分享带来的快乐。
家长成长目标: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宝宝把做好的“饭菜”拿来与家人共享,提高宝宝交往的兴趣。
活动准备:各种剩菜叶子、烹饪工具。
活动过程:家长邀请宝宝来当“厨师”或“妈妈”,让他们来“煮饭”,引起宝宝的兴趣;鼓励宝宝邀请家人共同品尝,并给予宝宝表扬。
家长提示:活动中,家长多给予宝宝语言刺激(你真棒,你炒的菜真好吃,去请爸爸也吃点吧;你插的花真好看等等),引起宝宝与人交往的乐趣。
家庭延伸:活动后,家长可以带领自己的宝宝和小区中的孩子共同玩炒菜的游戏,尝试引导宝宝使用多种方式方法在自己的小厨房中玩耍。
四、挖掘民俗,传递文化性
现在的信息技术和动画资源都充分地利用民俗文化来传承民族精神。宝宝们在家长的陪同和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大多都感受过民俗游戏带来的乐趣。所以,我们尝试利用开展民俗游戏来提升亲子活动的意义,如戏剧表演、参与布置民俗环境等等。
活动名称:佩戴香包
幼儿活动目标:练习“塞”的动作,锻炼手指的灵活性,促进手眼协调;通过互相交换香包,促进宝宝交往能力的发展。
家长成长目标:通过语言引导宝宝主动与同伴交换香包
活动准备:各种花瓣、香包袋。
活动过程:老师出示制作香包的各种花瓣,让宝宝通过“摸”、“闻”感知花瓣的特性;老师演示制作香包的过程,引起宝宝的兴趣;家长与宝宝共同制作香包;宝宝交换、佩戴香包,感受分享带来的乐趣。
家长提示
1、活动时,家长多给予宝宝语言的引导。“宝宝的香包多香呀!去闻闻姐姐的香包是什么味道的?来和姐姐交换着戴一戴。”这样也能引导宝宝互相交流。
2、在塞花瓣的过程中,家长应引导宝宝自己去取放花瓣,如花瓣摆放的位置较远,可引导其向旁边的家长或宝宝求助,从而发展宝宝的交往能力。
家庭延伸:在家中,可让宝宝将废旧画报撕碎装入矿泉水瓶子中,制作成小彩瓶,并带到小区中和其他的宝宝进行抛、滚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宝宝与同伴进行交往。
五、整合游戏,促进参与性
在组织亲子活动时,老师依据宝宝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生理特点,设计了多个环节的亲子游戏。然而,之间的不断转换常令宝宝和家长无所适从,多数时间他们只能生硬地随着老师的指挥进入下一个游戏。为了使游戏环节的前后衔接更加自然,宝宝能轻松、愉快地进入到下一个游戏当中,我们总结出以下4种过渡环节的指导方法。
导入式。以儿歌、歌曲、故事来引导宝宝进入下一个环节,适用于活动开始前半段。通过教师多种形式的引导,带领宝宝及家长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游戏当中。
扮演式。通过角色的扮演以及情境的设置引导宝宝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例如,要进入故事环节——“小兔子乖乖”,先带领家长扮演兔妈妈,宝宝扮演小兔子,一起在草地上玩耍。
固定式。明确告知家长和宝宝下一环节活动内容,确定环节转换时宝宝的集合地点。如在活动结束之后,吃点心之前,明确告知家长及宝宝可以入厕、洗手、吃点心。在点心时间和户外活动之间,固定在活动室门旁边集中。
带领式。引导家长主动带领宝宝进入下一个环节。例如,在美工活动后,家长会自然带领宝宝进入点心时间,然后再进入到户外活动时间。
总之,亲子活动的设计,不仅仅是针对宝宝的,它更应该考虑到家长的需要。因为家长对宝宝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宝宝的个性和发展。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最大范围地吸引家长和宝宝一起参与,共同体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小游戏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做一次数字的远行狩猎
当你在城市街道上开车的时候,让孩子注意寻找街上的各种数字显示,比如商店招牌、汽车牌照、街道号码等。当孩子发现一个的时候,让他大声说出来。
打电话
在纸上写下一个朋友或者家人的电话号码,然后让孩子读着去拨这个电话,这让他们有机会练习从左到右读出数字。
数你周围所有的东西
数数排队的有几个人?图书馆的台阶有几级?人行道边的树有几棵?
清点家庭用品
把所有的刀、叉、勺从抽屉里拿出来,打乱放在一起,然后让孩子把这些东西分类归组,然后数一数每组里面有几只。同样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整理袜子抽屉(按颜色或者大小),整理玩具(比如把所有的熊玩具放在一起等。)
小饼干游戏
假如孩子今天吃的是小金鱼形状的饼干,那么你可以在白纸上画一张金鱼缸的图,然后把金鱼饼干放进去,让你的孩子数数鱼缸里有几只小鱼?然后可以把金鱼饼干再拿出来一些,让孩子再数还剩几只?(如果是狗熊饼干的话,可以画一片森林之类的。)
在房间里找形状
让孩子在房间里找正方形的东西、圆形的东西、三角形的东西、星星形的……任何一种形状。孩子会非常乐意在每个角落里寻找,并且画出来。
制作一本计算手册
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可以翻阅一些旧的目录和杂志,你们可以一起计算每一页上的照片、图片,也可以把书中出现的数字都剪下来,按照大小排列,并粘在白纸上。
模板游戏
举个例子,可以给你的孩子一些绿色和紫色的葡萄,让他把它们列队成不同的模式:紫——绿——紫——绿,或者是绿——绿——紫——绿——绿等等。另外,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在自然中的模式,比如毛毛虫身上的花纹,蜗牛或者乌龟背上的纹路,蝴蝶翅膀上的假眼,或者就是那些成对儿生长的东西,比如眼睛、耳朵、果实的核等。这类游戏可以发展孩子抽象思维的能力。
听有节奏的歌曲
“3只小猴子,跳上了小床;一只摔倒了,头上起大包;2只小猴子,跳上了小床,一只睡着了,肚子吃饱饱;3只小猴子……”任何这样有数字变化的歌谣都能把基本的数字概念介绍给孩子。
美味的数字
在你为孩子做点心的时候,给孩子一个量杯或者一只碗,然后把要量的份量和东西说出来,让孩子一一量出来。这是非常简单、非常美味的方法,能够把体积和重量的概念介绍给孩子。
训练宝宝逻辑的“积木游戏”
训练宝宝逻辑的“积木游戏”
搭积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孩子在游戏中既可玩得愉快,又可获得知识,还能发展创造力,收益是多方面的,积木所展现的几何形状是丰富多样的。
利用积木让幼儿认识几何形体十分合适。特别是我班幼儿年龄小可以让他们认识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大一些的幼儿可增加认识几何体,如正方体、圆柱体等等。具体做法如下:
1、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形体物征、触觉感、知形体物征,如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三角形的边和角,从而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2、在许多积木中,辨别不同的形体,如让幼儿按指示取积木,用三角形的积木搭房顶等。
3、给积木分类:让幼儿把同一形体的积木放在一起,并用语言说出每一积木的形体。
4、给积木排队:如按大小顺序给方块积木排队,按粗细顺序给圆柱积木排队等。
5、摸积木,将积木放在箱子里,让幼儿将手伸进箱子,按指示摸积木,如摸一块长方体的积木,通过触觉辩别几何形体的不同特征。
6、数积木在幼儿用积木搭好一样东西以后,可以让他们计算每个形体的积木用了多少块,大一些的幼儿还可以要求他们用纸笔记录下来,这样既可以辩别形体,又可以进行点数活动和练习写字。
积木和玩具在幼儿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让宝宝爱上搭积木
任何活动都要遵从宝宝的兴趣,以爱为出发点,这样培养出来的宝宝富有感性,性格良好,还很聪明呢!比如像搭积木这样的小游戏,宝宝在玩的过程中能提高手眼协调性、抓握能力和搭高物品的能力。
(1) 先要给宝宝正确地示范:搭2~4块积木,让他模仿着搭。在搭的过程中,每加一块都夸奖他,用激励的语言让宝宝爱上搭积木。
(2) 先用大积木垫底,再依次用较小的积木或磁性积木以保证他容易成功。这样宝宝在成功中体验到了快乐,良好的情绪刺激促进他往更高的求知欲发展,满足他获得成功的需要。
(3) 如果宝宝不感兴趣,你可先搭2—3块积木,只让他搭最后一块,必要时和宝宝手把手地让他搭,搭好后,立刻表扬他,并可让他推倒作为鼓励。
(4) 也可以先手把手地教他,然后换成语言指导,最后提出任务:“搭高楼”。
(5) 学会搭3~4块积木后,要及时巩固成果,保持兴趣是很关键的,而良好的兴趣是可以正确培养的。一定要变换方式让宝宝愿意继续玩。
如何巧妙地变换游戏形式呢?
将积木换成棋子、小瓶子的包装盒、硬皮书、罐头盒,改变固有的积木概念;或者可以教他搭品字形的小桥、金字塔(底层3块、中间2块、上层1块)等有形状架构;又或者在小桌子上方的墙上贴一颗星星和他玩“给小候搭楼梯摘星星”的游戏等等。对于宝宝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表扬。爸爸妈妈们通过自己的及时创新,一是可以给宝宝带来新鲜感;二是在耳濡目染之下,宝宝会变得更聪明,给予你们更多的惊喜!
注意事项:习惯是陪伴宝宝一生的,特别像搭积木这样的会运用比较多玩具的,一定要注意培养宝宝自觉收拾积木的良好习惯。即使宝宝的动作很慢,爸爸妈妈们也一定要耐心地等着宝宝自己收拾完,哪怕是从收拾了一点点开始,也还是要表扬一下。经过多次的强化以后,宝宝就会有意识地去做这件能够得到表扬的事情了!
揭密宝宝的思维进程
吃奶的婴儿:已经有思维了
虽说婴幼儿有了语言才能对我们说话,但是某些试验表明,2个月的婴儿就能思维,就有自己的看法了。
把8~10周的婴儿放在电视屏幕前面,直播他们妈妈的面孔。屏幕里的妈妈可以直接看到婴儿的脸,并根据婴儿表达的感情,同他说话,对他微笑,安慰他。这时婴儿也会微笑,表现得很平静。
这时如果突然中断妈妈同婴儿的直接交流,改为播放刚才妈妈的录像片段。婴儿很快会用打嗝、哭闹、转移目光等方式来表示不满。虽然还是妈妈向他们传递信号和温柔的话语,但这些小人儿已经察觉到他们的要求和妈妈的回应脱节,而且知道这是不合常理的!
那么,再回到直接交流会是什么情形呢?有的婴儿对刚才受到“戏弄”的镜头表现出不满,把头高高地仰起来,拒绝再看屏幕。他们居然会让你知道这种做法他们不能忍受!
8~15个月的婴儿
和你思维相通这个年龄段的婴儿跨越了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他对人对物都感兴趣,并希望让我们分享他的发现。他经常会指着一片树叶、一只鸟或是一片云彩,不管他指什么,我们都会兴奋地回应他:“是啊,多美呀!”这时他就会很满足,因为他已经和你建立起了思维的相通。
婴儿出生后,妈妈们几乎是下意识地模仿他,他在躺椅上伸懒腰,我们会伸开胳膊并说:“嗯,宝贝,睡了一个好觉,伸伸懒腰多舒服呀!”婴儿看你这样做,也会开始模仿你。以至于一段时间过后,我们都不知道是谁在模仿谁了。
10~12个月的婴儿很爱模仿我们,他这时很喜欢玩电话和玩具餐具。因此,有人认为,在模仿我们的行为时,婴儿更好地拥有了所谓的“心理理论”中的预测能力。
2岁之前:认为别人都和他一样
在婴儿8~9个月的时候,妈妈用手绢遮住脸,问:“妈妈在哪儿?”然后很快拿掉手绢,说:“妈妈在这呢!”这时婴儿会咯咯大笑。过1~2个月后,我们会看到婴儿也会把一样东西放在头上,然后大笑——他在玩“我在这呢”的游戏!
18个月的婴儿,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就觉得别人也看不见他了,或者自己藏在透明的窗帘后面,认为你找不到他。你经常会看到这样有趣的场面:宝宝把头埋在沙发靠垫底下,让你找他,完全不顾他的小屁股还在你眼皮底下高高地撅着呢!
到了2岁,他会更加灵活,能找到真正的藏身之地,但他还不会注意某些细节:他不知道自己的脚从厚厚的窗帘下露出来了,也不知道藏在书桌后面时别人还能看到他的头发。
一直到3岁,他还会拿着不让他拿的东西,把手放在身后藏起来,根本想不到身后坐在沙发上的爸爸会看得一清二楚,他认为只要他看不见,“赃物”就消失了。
2岁:还不会为别人着想
如果孩子不喜欢吃苹果而喜欢吃香蕉,这时,即使你告诉他爸爸喜欢吃苹果,然后把苹果给爸爸并问他:“爸爸高兴吗?”他还是会回答:“爸爸不高兴!”因为他把自己的感觉加在了爸爸的身上。只有到了3岁,孩子才能懂得,爸爸喜欢吃苹果,而他喜欢吃香蕉!
会说才会想
“婴儿只有掌握了语言才能思维”。对于这个观点,研究人员有不同看法。纳黛勒是反对这一观点的人.她坚信婴儿的“反应”能力是天生的,她的观点是:婴儿的大脑可能是“预先连线”的,一出生后,就能察觉人类的行为,并开始推理。纳黛勒认为,语言肯定能加速交流的发展,但是,语言不是情感的条件,因为,婴儿对妈妈和自己的态度的反应相脱节表现出不适。语言也不是思维的条件,因为猴子虽然不说话.但是能够思维。
2~3岁之间:想的和做的联系不起来
这个年龄的孩子,虽然能记住他看到的和听到的事,但是还不能够把这些和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从外面玩回来,你连说带比划地告诉他,你把他的娃娃(或小卡车)放在小桶里了。回到家后,问他娃娃(或小卡车)放在什么地方了,他会到小桶里去找。但是,如果再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娃娃在小桶里?”他就会回答道:“我不知道。”
3岁:开始象征性思维
经过玩玩具电话、玩具餐具的阶段后,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完全不用那些具体的“道具”做游戏,而用象征性的动作或东西来代替。比如和他玩买东西的游戏,他会在你手上拍打几下,表示给你付了多少钱,而不是非要拿一些东西当钱。这种“假装”已经超越了“具体形象”的东西。
同样地,如果他看见一个小伙伴把香蕉的一头放在嘴边,另一头放在耳边,他不会笑话小伙伴,而是笑着对小伙伴说“喂”,好像跟他打电话。他对事物和事件的观察让他学会预料自己的行动和周围人的行动。这又跨越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成年的猴子VS婴儿
拿猴子和我们的宝贝做比较,是不是有点儿怪怪的,有点儿不舒服:“我们的孩子可不是猴子!”不过,有些试验也许会让你感兴趣。比如,美国的两名科学家1978年做的关于思维的试验就很有趣。
当着一只长尾猴的面,他们让一位男士站在一串香蕉下.伸长胳膊跳起来.做出想去够香蕉的样子。男士出去后.长尾猴走到刚才男士站着的地方.抬头看了看香蕉。同时当它发现旁边有一把椅子后,它居然会爬上去够香蕉!
猴子的表现说明它能够进行思维活动:这个人不是因为高兴而跳跃,是为了够香蕉.而且他没够着!这给科学家带来极大的疑问:如果猴子不需要学习语言就能够懂得人类的意图.那我们的小婴儿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让1岁半以前的宝宝照镜子,他开始会以为镜子里的人是另外一个孩子。等他看到自己周围的东西和镜子里的一模一样,又发现里边的人衣服也和自己一样时,通过推理,他就能意识到,镜子里的这个孩子就是他自己!
4岁左右:已经具有推理的能力
4岁的孩子,已经能把他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信息联系起来,有了简单的推理能力,当然,他还需要再花些时间,才能做到正确的推理。我们来看看用木偶萨丽和安娜来作的一个试验。
萨丽有一个篮子,安娜有一个盒子。萨丽当着安娜的面把一个漂亮的台球放在自己的篮子里,然后放下篮子离开舞台。安娜趁机拿走了台球,放在自己的盒子里。
这时萨丽回来了,操纵木偶的人问孩子:“萨丽应该到哪里找自己的台球?”不满4岁的孩子会马上叫喊:“在盒子里!”这是事实,因为他们亲眼看见安娜把台球放在了盒子里!
4岁以后的孩子就会进行推理:萨丽没有看见安娜拿走她的台球,她以为台球还在篮子里,所以她会到篮子里找。这时他们已经明白,判断萨丽的行为,要以萨丽的体验去考虑问题。这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我们要承认,4~5岁的孩子,他的思维已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等级,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思维方式。
总之,为了培养幼儿积极灵活的思维习惯,必须教给幼儿一些质疑方法与发问技巧,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的质疑更具有针对性。